从工程领域角度来讲,目前技术应该是可行,但有一个最根本的伦理道德问题存在,比如去年非常热的讨论的自动驾驶“杀人编程”问题。如果大家能客观、理性地接受这个问题,可能推广起来相对容易。但是作为消费者来讲,很难平静地接受这种观点。 如果国家出台标准,atv直播,或者普及性的推广教育也有可能。一般来说,政府的政策都会落后于企业、市场,这块我们也没有任何明晰的概念。 霍舒豪:可行性、可靠性不仅仅关系到技术本身,其实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外部,一个是技术本身。 外部是什么意思?对于一种新兴的技术、一个新的产品,可能从外部先对它做一些实践。比如限定它的应用场景,先把它应用起来,让大家慢慢接受。打个比方,高速上专门划一条自动驾驶的道路。 在技术内部上,一个是通过各家公司内部的算法来提升,增加它的冗余。其实到了自动驾驶,安全性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当一辆车交给一个机器接管控制的时候,它的冗余备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从包括硬件和软件上做备份。 周颖:对于一个产业的变革和颠覆来说,其实它有一些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因素相结合。从必然性看,它是一个大的趋势。但是技术的革新是属于趋势的底层,而从技术走到应用的话,中间还是有一个过程。真的要走到产业应用中,可能会涉及成本,谁来生产,大厂商和小厂商之间的博弈等一系列问题。 偶然性是说,在人工智能大背景下,汽车行业在全球来说,它涉及到60多个细分行业。所以要颠覆这么大的行业,如果我们在AI的大背景来说,可能不是一个特别细分或者很巧的入口。 如果没有特斯拉,没有像马斯克这样的人,自动驾驶会不会这么火?如果互联网的红利还那么旺盛,现在资本的聚焦点是不是在AI上面?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其实也没有办法对历史做出准确的判断。 谁将最后颠覆汽车产业? 殷开爽:首先这个行业是技术来带动,但是最终落实还是要靠产线。我们技术再好,最终有可能就是车厂的部件提供商。 周颖:我觉得在自动驾驶的产业链上,最后可能还是创新性企业和传统车企的结合。传统老牌的车厂在造车方面有很天然的优势,关键还有钱。初创型企业来荷包真的是很紧张。车企的敏锐度是很高的,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有创新的团队在积累人才,要做这方面自发研究性的突破,另一方面还会进行外部收购,迅速补足短板。 所以在车厂有资本、技术的双重优势下,互联网企业把整个链条都颠覆是很难的。 杨润心:未来自动驾驶,无论车厂也好,滴滴也好,自动驾驶其实都是他们的下半场,尤其对车厂来讲,他们的压迫感会越来越强。如果我是车厂,我希望自动驾驶不要那么快来,先让我把车卖够再说。不然车就变少了,我要想清楚我自己的决策和定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车厂的思考方式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有一本书写得特别好,《创新者的窘境》,写得就是大公司往往都是看到了机会,确实没有抓住,小的公司起来了。 但是今天这个时间节点,无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对于自动驾驶的认知水平其实是在同一个水平线上的,大家都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也都知道这个事情触及到自己的根本利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定会看。 所以包括比如像国内的北汽、广汽、上汽、一汽所有的投资部门,以及滴滴都在看,这就是为什么自动驾驶的创业公司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大公司投资小公司唯一的一点条件就是,它是用金钱换时间。如果在未来两三年后,我发现那个时间节点,我要做自动驾驶这个事,我起码要花这么多钱和团队赶上,已经有一家做得很好了,我就愿意投资或并购。将来像车厂、像滴滴,包括零部件厂商收购今天的自动驾驶创业团队,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趋势,应该未来3-5年内,会有大量的这种事情发生。 推荐关注黑智微信(ID:VR-2014)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