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消费者在长时间排队后会将产品预期提到很高,而过高的期望往往带来失望,有时候这种失望不是口感上的,而是涉及到致命的食品安全问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2015年那个夏天风靡一时的“小龙虾盖浇饭”,跟最近的某某茶、某某师傅类似,当时一家小龙虾盖浇饭品牌已经火到不只是排队排到深夜了,直接拒绝送外卖,已经拽到这样的程度,但是没想到,在开张几个月不到,就因为小龙虾出现食品污染,多人吃完腹泻中毒,最终被工商部门查封。 在排队效应下,所谓“网红店”或“排队神店”把稀松平常的事情变成了一种朝拜, “饥饿营销怎么会把生意做好呢?做好的根本是底层产品,只靠噱头可没法做。”对此,聂云宸反问道。至于效率,喜茶上海的店一天产出近4000杯饮料的实际数据恐怕是最好的证明。 另外,供需严重失衡,也滋生了黄牛: 据看看新闻报道,网红美食也催生了一批“黄牛”。“喜茶”的队伍中,记者发现一位拎着几袋“鲍师傅”、不时看手机的人。记者询问时,他表示200元就能买走一袋4斤、原价110元左右的“鲍师傅”肉松小贝。“鲍师傅”店门口,也有四五个黄牛拎着面包游荡在队伍旁,加价从20元到100元不等。 食物,天然更具备网红潜质 在排队现象背后,我们还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相比于其他产品,食品更容易被打造成网红,不仅是新产品,许多垂垂老矣的老字号也正在享受到网红效应带来的全新商机: 清明节将至,老牌“杏花楼”的咸蛋黄肉松青团再次成为热销榜top1。据解放日报报道,14日午后,福州路“杏花楼”总店前,开奖,排队购买青团的市民从店内延伸到人行道上,百米长队一直延伸到一旁的文化商厦门前。记者发现,虽然青团每年卖,但排队的粉丝热情度依旧不减,平均每人排队至少需2个半小时。 有排队的小伙伴说,杏花楼的咸蛋黄肉松青团每盒6只50元,每人限购两盒,比去年48元一盒略涨了2元,可这样略微的涨价幅度,根本挡不住吃客们的热情,距离十点半开卖还有一个半小时,等候的市民已经排到门外二三十米了,最早的七点不到就来了,有的还带着小板凳有备而来。两三条马路之隔的老半斋刀鱼汁面也新鲜上市了,由于目前刀鱼全面禁捕尚无时间表,老半斋还是按照惯例推出来应季的刀鱼汁面,不过考虑到用工成本、材料成本增加,刀鱼汁面也略微涨价了2元。 为什么拿青团举例子?因为这是上海清明节前夕最具特色的一款本地美食,青色的,用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口感极糯。对于很多外地朋友特别是北方人来说,这款食物更适合老年人食用,对于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年轻人来说,青团并不具备足够的爆款潜质,事实上,工业化生产的青团,销售也长期不温不火,据华联罗森便利店的一位加盟店主介绍,今年包装销售的青团产品同期销量跟去年持平甚至略有下降。 在十年前,很难想象一款类似于青团、肉夹馍、鸡蛋灌饼这样的东西,能够成为消费文化潮流前沿,而现在,随着内容营销手段的日趋丰富,这已经不再是难事。
爱排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神经病”? 在网红食品频频横空出世的另一边,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排队现象,在物资极大丰富、选择极大丰富的商业社会里,之所以能够看到像某某茶、某某师傅这样的排队壮观,背后是有趣的“排队心理学”和商家的熟练运用。 人有一种喜欢排队的心理。有些人为了买到演唱会门票或者自己喜欢的商品,不惜排几个小时的队,这是为什么呢?也许很多人会回答:”演唱会(或商品)值得我排那么长时间的队。”果真是这样吗? 当然,商品本身具有一定的魅力是必须的。除此之外,长长的队伍本身也具有吸引力。当我们看到很多人排起长队购买某一种商品时,心中就会想:”有这么多人买,一定是种非常好的商品”。而且,与其他人做一样的事情时,人会产生一种安心感。心理学把这种行为称为”同调行为”。此外,排很长时间的队买到商品,能给人一种成就感,或者说获得一种满足感。 当然,对于排队这种行为,也存在个人差异。更有趣的是,还存在地域性差异。据说,日本关东人就比关西人更容易加入到排队的队伍中来。关东人有一种强迫性观念,他们认为如果不加入大家的购买队伍,自己也许会错过一件好商品。反过来说,通过排长队买来的商品,可以更加放心。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