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又是平常的一天,但是在运营商的舆论圈中一篇文章开始刷屏。运营商中国移动资深员工宁宇宣布离职,一篇《再见,移动》,如同蝴蝶扇动的翅膀,让通信行业无数人心有戚戚。也许这时候,他们会在基站旁,营业厅中,办公室中拿起手机,看到这篇文章,然后内心掀起一点波浪。钛媒体则给这篇文章起了一个更有意味的标题《那个誓与中国移动共沉沦的元老少年,离职了》。 宁宇是邮电部新建移动局第18号员工,是整个中国移动集团工号为70号的员工,中国移动是他大学毕业后唯一效力过的企业。在这篇文章当中,他言语克制,但是无法掩饰内心的波澜。而坊间的评论千差万别,有着不同的揣测不足为奇。 宁宇是业内资深的IT专家,他的文章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有着很高技术水平的人在运营商中并不鲜见,而能够深入浅出的说清楚的并不多。而在他见于网上的文章当中,他一直都是强调运营商的价值和鼓励新员工融入运营商的员工,而这时候他却要离开了,而且即将前往的是华为,一家作为运营商乙方的公司。 这个事情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最大化无疑是有好处的,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人才流动能够保持企业和个人的活力,也能够使得运营商可以反思自身的人才策略。对于宁宇加入的公司而言无疑也是增加了人才。网络的分析已经有了很多,作为一个曾经在运营商工作过的人,无疑更有着内心的感触。 运营商大企业之殇 曾几何时,能够进入运营商的人是天之骄子,为了能够进入运营商能够让各大名校的毕业生在招聘会现场挤破了头,而现在可以看到的是运营商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如果是将运营商比喻为一艘船,在运营商这个船舱中一直坐着的人可谓是心有戚戚。在宁宇文章发出后,知名通信自媒体故事书发出的文章《中年赤子难说离别,从宁宇离职中国移动看运营商的人才隐忧》中,有着很多富有意味的评论。比如有这么一些相关评论: 集权者因利不担责,担责者无力也无权,事何能成,情何以堪。还有一篇评论说:其实在中国移动还有很多在一个岗位默默无闻工作的兄弟们,他们一直在幻想,得到领导的垂青,可是一批又一批的领导的更替,让他的皱纹不断加深的同时,逐渐边缘!即使你能力很去爱那个,可是你只有背影,没有背景,你永远都是垫脚石!当然类似的评论还有很多。 运营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企业,大企业病凸显。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利益回报的内部拉大,使得曾经在老邮电和创业初期形成的文化逐渐稀释,形成了厚厚的部门墙,这也是一个企业必然的发展历程,也可以说就是所谓的人情味更加淡漠。用通信术语来说也许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断离散和损耗的过程。而由于运营商人员流动过去相对较小,因此不断进入的新员工在使得企业不断规模扩大的同时,也是一个生态链的形成,适者生存,同质化和利益集团逐渐凸显。 这一方面是企业的规范化,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领导难以听到不同的声音,离基层越来越远,对于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其实是一种打击,j2直播,企业员工的幸福感不断降低。所以我们总可以听到运营商关系至上的言论,这有多大程度真实呢?作为笔者的工作经历感觉而言,确实有很大程度的真实性,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无数的条条框框和竞聘上岗却经常是量身定做。 在社会的新媒体环境使得人们自由发声更加容易的同时,我们可以注意到,运营商的员工声音是相对较小的,这是因为运营商的文化相对更加封闭,环境也更加封闭。作为一个发展进入成熟期,尽力了邮电分离,电信分离等漫长历程的企业来说,运营商员工属于垄断行业员工性质,部门相对封闭,而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内部可能会喝酒吃肉,但是却不会喜欢在外界高调。 而这时候内部封闭的沟通渠道让一部分表达诉求不能够畅通,使得一部分员工在网络渠道发言,也成为了一种双刃剑效果,也许会成就个人的品牌,但是却不一定在体制内部有利。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科技媒体经常发言的运营商员工最后离开了运营商,他们的职级也一般不高。但其实,保留一个活跃的沟通渠道对于一个企业保持活力是很重要的。 作为一个网络性产业,运营商员工遍布全国各个层面,人员结构也在进行着很大的变迁,90后逐渐加入公司,80后逐渐成为中坚,一部分被逐渐同化,但是有着不同想法的人可能越来越多。但是限于三四线城市的产业结构和氛围,在基层离开的人比例远远低于一线城市和集团,离职潮是相对于过去而言,但是如果高层不重视,也许这种情况更加严重。虽然大企业可能不会在意这种变化,但是仍然值得重视,改变是所需要的。 企业的成长瓶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