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身行事,律己服人,柳传志正是用这种最朴素的道德要求,来批注这个时代早该正视的商业精神。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定义企业家精神,就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事或是以别人没用过的方式做事的组合。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随之崛起。而“企业家精神”也在今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出,要“激励人们创业创新创富,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 那么,在各位商界大咖眼中,什么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呢?中企哥整理了王健林、刘永好、王石和柳传志对于企业家精神的见解,发现差异中不乏共性。 王健林:创造力、坚持、责任
什么叫企业家精神?罗曼·罗兰有一句话“最高尚的人,不为自己活,不为自己死”,王健林认为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他表示,“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是多个方面的,最核心的有三个关键词:创造力、坚持和责任。” 王健林说,万达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创新史。就是敢为人先,想别人不敢想的事,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1988年万达刚刚成立时,房地产行业是国家严格控制的。为了活下去,万达从棚户区改造开始做起。当时的房子很多是没有客厅和卫生间的,万达就设计了明厅和洗手间,还装上了宽敞的铝合金窗,上了防盗门。 现在看来这都是平常的事情,但王健林称,当时这些都是创新。后来在销售时,万达又找电视台赞助了一部电视剧,插入自己的广告。一个月时间,1000多套房子被销售一空,一单就赚了800万元。更重要的是,万达成为了全国第一家搞旧城改造的企业。 92年万达开始跨区域,在广州成立了一家公司。当时南北方市场有差异,语言也有障碍,很多北方企业不敢去南方做生意。尽管在广州开发没有赚多少钱,但王健林说,最重要的是鼓励了企业走出去的勇气。万达成为中国第一家走出地域、异地发展的房地产企业。 除了创新外,王健林还提到做企业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怕失败。他说,“做企业跟做科研有点类似,失败的几率一般要比成功多。如果都能够成功的话,就没有什么企业家,更没有什么大企业家了。” 在2002到2004年间,由于万达对商业地产经验不够,前前后后也经历了很惨痛的失败。 2003年,王健林在沈阳市太原街投资建设了一个万达广场,做了300多个商铺销售,卖了6.1个亿元。由于设计先天缺陷,商铺经营不理想,回报率很低,业主埋怨声很多。 最后王健林拍板,“全部退款,拆除重来。”这件事,被王健林称为万达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事件,万达因此付出了十几亿元的代价。 当时,万达打了222场官司,媒体在批判,公司所有人都告诉王健林不能这么做。但是王健林说,“我们必须坚持5年。以5年为限,如果做了5年还是这个样子,就收山回去。” “城市综合体”恰恰就是万达到第五年才摸索出来的。 此外,王健林还提到了企业责任。他认为,把企业发展好,这是企业家首要的、最大的社会责任。“万达集团发展到今年大概资产规模会超过1500亿元,年销售额1000亿元,我们向国家年纳税80亿元,在全国企业不分所有制排序可以进前30名。” 他还表示,要善待员工。“万达在十年前就实现了带薪休假,而且我们高管接近200人都有股票。除此之外,我们推出工龄工资制度,随着工龄待遇逐年增加,鼓励基层员工更好地发展。” 在前几年的访问中,王健林曾表示他最担心的就是企业家精神的流失。他说,“和20世纪80年代他起家时那段混沌的时期相比,现在的中国更难出现企业家。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很多官员军官教授很多人都做生意求发财。现在很多人没有这个勇气,就是创业的环境,舆论环境,资本环境,制度环境,越来越有利于大公司发展,不利于小的公司的创业家的出现。” 刘永好:真正企业家精神是去冲、去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