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整整17年了,17年我头发都白了就干这么一件事。”当当CEO李国庆的一句感慨,道出了一个电商人想从垂直化的“档”变成平台“店”的上下求索。 文/张书乐 刊载于《互联网经济》2017年1、2月合刊 1999年,俞渝和李国庆夫妻共同创立了当当,卖书为生;2010年,当当赴美国纽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美上市的B2C电商公司,稳居国内电商3强,彼时的当当,正在从图书垂直电商,变为综合电商平台,至少表面上;2016年9月,当当宣布完成历时14个月的私有化,实现退市,此时市值已经不及上市时的1/4,其在国内的电商排名也在2015年跌落到了老七,占比不过1.3%。 不再出现在电商大战聚焦点上的当当,atv直播,何以沦落、还有一战之力否? 被不断吐槽的用户体验是病,得治 近年来,当当李国庆每每发微博,不管话题如何,下面的跟评了总少不了用户对其用户体验的吐槽。饶有趣味的是,他2016年来最热门之一的微博,称对王石的高论一笑了之,顺手吐槽王石读书少。可网友还是在评论里继续抱怨当当的体验。 当当的用户体验真的有那么差吗?2012年推出自有品牌“当当优品”,2013年开设特卖模式“尾品汇”的当当,自上市以来,一直在谋求从图书电商变身百货电商,然而在用户眼中,它依然是个书商。而且从数据上看,上市5年的营收构成里,媒体收入(图书)虽然从占比67.89%下降到59.4%,但依然是主流。 但正在这样的变身中,当当却出现了和几乎同时从3C电商变身综合电商的京东完全不一样的排异反应。而归根究底,恰恰在于当当的用户策略,即围绕买书的人群展开周边的衍生业态和服务,而非另外开拓更加庞大的市场。这也是当当坚持的“用户一致”原则。 这个原则本质上来说,是当当一贯稳健的夫妻店策略的延续,但当当上买书人群不过千万,而百货品类的用户人群则是以亿计算,一个在书店里混搭其他商品叫卖的风格,不但让买百货的人,望而却步;也让书虫们感觉到不适应,好不容易选好了书,还不赶快清空购物车,那还有空去买衣服。 何况,一件衣服的钱可以买一购物车的书。这样的性价比差别让买书的3千万当当用户难有剁手之冲动。 图书链条,未必不可垂直到极致 一直在营收上正能量的当当,却怎么都无法脱离图书电商的瓶颈,更被那些还在扭亏为盈上一路狂奔的京东、苏宁们甩在了后面。 夫妻店就此逐步降格为了夫妻档,还有未来吗?收缩战线回归图书的当当,其实也在逐步摆脱用户体验上左右互搏的尴尬境地。而深耕图书怎么做? 2015年末李国庆放言3年开1000家书店,2016年9月第一家当当书店在长沙西郊梅溪湖开始营业。新的试错继续换来了嘲笑。所谓O+O模式也仅仅是围观者众,却没有实在的换为效益。 但更多的试错已经开始,依然是在图书领域。自己培养优质的原创内容提供者,开奖,转换成图书或电子书,是深耕;布局即时印刷、二手书交易领域,以及电影、艺术品衍生等方面,亦是深耕。 “本土中产阶层迅速崛起、消费升级、文化大发展,将会给当当带来重大拓展空间。”当当私有化公告里的这句话,其实亦是图谋在全品类综合平台的机会已经荡然无存下,当当的最终选择——一个真正基于“用户一致”路数下,在文化产品衍生领域全量开发的新当当。 当当自营的优品,或许也会就此进入图书衍生品的新环节,包括入驻店铺,也将在指挥棒下,向内容创造和围绕一个IP塑造不同产品去深挖文艺青年市场而冲刺。这,或许能够让图书当当,再次深度差异化,而不再只是一个贩卖便宜书的批发部。 还是用户一致的老套路,换了用户为王的新玩法,这次当当能成吗?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