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公司的决策流程要简单很多。亚马逊影业负责人泰德·霍普曾说自己在判断电影时,首先会琢磨电影是否是同类型中的佼佼者,会揣度自己是不是知道这部电影该怎么卖,最后,他会掂量这部电影成功的机会是否高于失败的风险——这正是大片时代之前电影公司常见的判断手段。泰德·霍普无需向华尔街的母公司提交冗长的报告,这大大节省了整个决策流程。 当然,这也与双方的电影口味有关。硅谷目前还没有能力和经验去制作一部超级大片,因此他们的目光主要放在艺术电影和类型片上。这类电影投资较低,因而无需承担很高的风险,却能带来不错的收益。亚马逊购买的电影中,价格最高的是伍迪·艾伦的《咖啡公社》,花费 2000 万美元,而多数电影的价格都在 500 万美元以下。这一价格比起好莱坞公司的开价已然不低——索尼公司买下伍迪·艾伦《无理之人》的价格是 500 万美元——但哪怕全盘亏损,也并不伤筋动骨。 比起大片,以资深电影人为核心的制作和决策体系,更能保证电影的质量。高质量的影片不仅能够保证观看数量,也能提升会员数量。2015—2016 年间,亚马逊制作和发行的 16 部影片里,IMDB 评分超过 7 分的有 8 部,超过 8 分的也有 4 部。 而中国互联网巨头阿里影业的第一部电影,是豆瓣评分 4.0 的《摆渡人》。 亚马逊、Netflix 在电影方面的崛起,本质上是以硅谷的资金和工作效率,重新整合了从好莱坞流出的创造力。但在中国,互联网进入电影,却显得急功近利。与硅谷以创造力为核心发展电影不同,中国互联网、乃至整个中国电影产业,都是以“票房”为核心,拼命生产着大 IP 电影,却没有费心了解观众、打磨电影。 这一思路与如今的好莱坞类似,但中国影业缺乏好莱坞电影的工业基础和创造积淀,最终生产的中国特色大片,只能不伦不类。中国互联网进入电影行业,某种程度上放大了中国电影的缺点。 说好莱坞已死,或者说硅谷埋葬好莱坞,如今都为时过早。但在它们的碰撞中,最终受益的依然是观众,硅谷带来的外部冲击,atv,或许能让好莱坞更加清醒,不再一头扎进越来越沉闷乏味的大片之中——这对中国来说,同样也值得借鉴。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