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原因,吴鲁加说道:「这种感觉就像你已经做成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能带来持续的营收,你知道你肯定能靠它吃饱饭,但你又有了一点厌烦,因为另一半的世界已经翻天覆地了,你却只能守着自己的饭碗心痒难耐。」 并且铁卷这个产品本身也让吴鲁加不太舒服,「我觉得它在很大程度上有点违反人性,作为老板,我当然是不希望商业机密被泄露,但是,假如我从一开始就已经在所有员工的电脑里预装了这个东西,它是不是代表了我天然就不信任你?这种感觉其实很微妙,作为一个领导导向的产品,铁卷会让很大一部分员工对我们有对抗心理。」 用付费圈起一个社群 转投移动互联网后,吴鲁加尝试了许多方向,但数据都不理想,一次偶然的机会,好友冯大辉和他抱怨的一件事情激发了他的灵感。 彼时,冯大辉正在尝试搞粉丝运营,他先是做了一个名为「小道通讯」的邮件订阅项目,但过程很不顺利。 「第一要记录,第二,有些人打款之后会忘记填备注邮箱,这就给整理工作带来了困难,那时大辉有一个 Excel 表格,整理这个表格就花了很多功夫。」 「其次是工具的问题,大辉的每次推送都会包含一个退订链接,这个链接是但凡点击就默认退订的,然而很多订户使用的一个国产邮箱又有个安全机制,机器会事先打开邮件里所有的链接检查,然后,第一次推送后,所有该邮箱用户就都退订了。」 吴鲁加在想,彼时市场上已经有了几条知识变现的途径,包括在行的付费咨询,分答的付费问答,知乎的付费 live,以及得到的付费订阅。 而这其中,在行的一对一服务对 KOL 来说投入产出比太低;分答由用户主导的问题则限制了 KOL 的输出内容;知乎 Live 的模式相对较好,但用户和 KOL 的联系都是一次性的,话题也多以工具属性为主,缺乏实时性;得到一直秉承的都是让用户像皇帝一样接受 KOL 们的知识上贡,但实际用户和 KOL 的关系却是割裂的、仰视的。 那是不是可以为这些 KOL 们提供一种付费圈子的服务?将付费设为门槛,让这些大 V 们很容易的就筛选出自己最铁杆的粉丝,也让粉丝们能够体验一把和偶像同在一个圈子的快乐? 这就是小密圈诞生的灵感来源了。 说起来,吴鲁加和冯大辉的相识也很有意思,他们最早在 twitter 上认识,后来在曹政(caoz)的群里熟悉起来,那个群刚建的时候,所有人都是籍籍无名的小草根,但现在,按照 caoz 的说法,平均每个人的身家都翻了 100 倍,那里面有飞鱼科技姚建军,有创立了美图的吴欣鸿,有十几家上市公司,大多数人都在创业…… 这样的社群其实就是 Laurence 所期待的那种。不管里面是否有大 V,重要的是,志趣相投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无障碍地交流讨论彼此感兴趣的事情。而之所以选择小密圈,则是因为小密圈采取的类朋友圈式的呈现模式会促使人们发表言论前先经过一轮思考,这也就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闲聊。 而且与朋友圈不同的是,小密圈的圈主有权利对好的内容进行标签分类也有权利删掉没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就方便了圈主进行内容沉淀。同时,付费这个门槛也会筛掉一些对圈子话题没那么感兴趣的人,目前,小密圈付费用户的人均支付额是 143.8 元。 哪些人在用小密圈? 这一次,吴鲁加终于从小密圈的数据表现上看到了一丝星星之火,从去年 6 月到现在,小密圈的用户总数已经超过五十万,活跃圈子将近一千,周留存在 45% 到 60% 之间,七日里三天活跃的用户也有几万。 可以说,小密圈终于抓到了一个相对巧妙的点,通过大 V 的影响力在用户那里争取了更多的停留时间。 而这个巧妙的点就在于,多数人都有窥探心理,创业草根想知道行业大佬每天都在想什么、看什么,刚毕业的年轻女孩儿也想知道女明星的梳妆台上都放着哪些化妆品,这是一种人性天然对高维度的渴望。 而相比其他的知识平台,小密圈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渴望,所以,即使有些大咖一天只发了几条没营养的心灵鸡汤,相信也不会有人对此不满,反而,这种模式其实会给用户一种在其他平台上感受不到的距离拉近感,类似直播,平时见不到的优质男女就在隔着一个屏幕的地方对你说话,你是不是也觉得离 TA 更近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