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舒芳 “2014年我们就在问自己,如果离开京东,京东金融怎么办。 2015年的时候,我身上背过一个指标,就是消费金融业务上,来自京东商城的占比要做到50%及以下。”一手带出了京东白条的京东金融副总裁许凌这样说过。 如今,京东金融即将从法律关系上走出京东。京东3月2日的年报中,宣布已经签署重组京东金融的最终协议。这意味着,京东金融和京东集体,未来将以关联公司的形式存在。 内资化 前后暴风,后有顺丰。A股市场对优质公司仍然表现得如狼似虎。 京东金融的拆分重组,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内资化,从股权结构上为上市做好准备。许凌也曾表示,作为一个金融公司来讲,以内资背景去沟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只需要考虑业务层面的事了。 不仅如此,此前有消息称,atv,完成内资化之后,京东金融将计划引入一些国字头资本。这和蚂蚁金服的思路颇为一致,从2015年开始,蚂蚁金服陆续引入了基金、人保财险、中国人寿、邮储银行、国开金融等国字头资本。这种利益捆绑式的双向抱大腿,正在成为这些互联网金融巨头上市路上的打卡环节。 京东年报中公布的重组思路,还侧面印证了京东金融目前的估值。 根据协议,京东集团将出让其持有的全部68.6%京东金融的股份,获得大约143亿元人民币现金以及在京东金融未来实现累积税前盈利后,获得其税前利润的40%。这意味着在拆分重组中,京东集团直接套现的143亿元人民币对应为28.6%的京东金融股份,也就意味着京东金融的估值为500亿人民币。 这个价格,相比同样在筹备上市的蚂蚁金服和陆金所,显得仍然颇为低廉。距离刘强东在京东集团2017开年大会上所说的“2020年京东金融有望成为全球金融科技公司TOP3”,仍有一段路要走。 另外,在重组细节中,京东方面仍然进行了权益保留,称“如果中国相关监管法规许可,京东集团有权将其在京东金融的权利转换为京东金融40%的股权”。这一条款如果实施,直播,40%的股权虽然未控股,但仍意味着京东集团将在京东金融占有相当大的优势。不过在目前的金融环境下,我们推测在京东私有化回国之前,这一条款的实施概率不高。 压力感 从2012年京东收购网银在线,成为京东金融的前身,到2013年京东金融正式独立运营,至今已有三四年的时间。 相比起步更早的蚂蚁金服,京东金融面临至少三个方面的压力。不够强悍的账户体系、不够齐全的牌照,以及尚未完全摆脱的对京东体系的依赖。 这其中,账户体系的重要性,微信支付的成长史已经做了最好的示范和论证;牌照方面,相比蚂蚁金服、苏宁金融等已经拿下金融全牌照的公司,京东金融仍然缺失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重要牌照;如何在业务上真正走出京东,则是京东金融这几年来一直在研究的课题。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作为后来者的京东金融似乎和传统机构保持了更为友好的关系。和中信银行合作发行的联名卡、和银联的战略合作,都在印证这一点。 京东金融2016年提出的金融科技公司的自我定位,战略方向从主推用户服务,到主推为金融机构服务,输出底层数据能力和行业解决方案,大约很大程度上也有这方面考量。 “很多金融机构都是持牌的,因此金融科技是不需要牌照的,业务模式也不会根据牌照来设计。在适当的时候,拿到牌照可能会成为我们防御性的措施。”这是许凌对牌照方面的解释。 平台化 同时,传统金融机构的市场存量,对京东金融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蛋糕。做这个决策之前,许凌统计过几个数字。到2015年年底,仅银监会指导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有4600多家,包括商业银行、民营银行、股份制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即使刨除农村信用社,也还有两千五六百家。 相对于这些机构所拥有和面对的客群和市场,京东金融弱于蚂蚁金服的账户体系,和当前仍未摆脱的对京东体系的依赖,似乎都有了更多的反转可能。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