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虽然制作精美,还邀请了多位学术界、演艺界大咖作为嘉宾,但访谈环节的煽情部分过多,酷似“精简版艺术人生”。从目前播出的两期来看,虽然每位嘉宾的人生故事都很感人,但一期节目中所有故事都是煽情风,可能会让观众有疲惫的感觉。反观《见字如面》,同一期中选取的信件有情感丰沛的,有温馨可爱的,也有趣味十足的,这样的安排可以让节目的节奏更加有张有弛。 2、《见字如面》主持人和女嘉宾遭质疑 《见字如面》中,读信的明星嘉宾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主持人和女嘉宾却遭遇了吐槽。节目中,女主持翟毓红在两封信之间的转场过于生硬,节奏把握不够到位,发表的观点也过于情感化。而女嘉宾杨雨教授常常截断男嘉宾的话,影响了节目的观感。不少观众认为,窦文涛来主持这档节目可能更加合适。 3、《中国诗词大会》赛制仍可优化 相较第一季,《诗词大会》优化了赛制,把擂主制改成了积分制,并增设了更有看点的“飞花令”环节。不过,目前的赛制仍有较大的运气成分。按照赛制,百人团答错人数是选手得分分数,选手的真实水平被等同于百人团的水平,这对选手来说是不太公平的。有网友提出,如果选手得分相近,可以直接进入两两PK环节,这样更能展现出选手的真实水平。
实际上,相较于娱乐类综艺,文化类综艺一直受众面较窄,收视率和网播量上居于下风在所难免。只有悉心听取观众建议,优化节目模式,提升节目可看度,未来才有可能继续霸屏。否则,恐怕也会重蹈《百家讲坛》覆辙。 当年《百家讲坛》的走红,是因为它无意中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第一股浪潮。如今文化类综艺的崛起,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戳中了当下中国人的痛点——文化焦虑。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深度阅读却日渐式微。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迫使很多年轻人放下书本,全部精力都向工作倾斜。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速成指南”大肆盛行,各类课程、培训、讲座也相当红火。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类综艺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国人的需求。这些综艺节目,借助综艺的形式传播传统文化,唤起了观众对文学的温柔记忆。然而,文化类综艺真的能够激发观众的阅读热情,从而缓解他们的文化焦虑吗? 相较于《百家讲坛》等节目,《朗读者》等三档节目的优点在于能将原始文本呈现在观众面前。即使进行了加工,也只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把英文译成了中文。在这三档节目中,没有对经典文本的过度演绎,更容易让观众静下心来,体味诗词、书信、小说或散文中原汁原味的美。 虽然如此,一味地依靠电视节目“涨知识”,并不是长久之计。去年,“丢书”行动曾经刷爆了朋友圈,各大明星牵头参与,众多网友也热情转发。然而,在这一场轰轰烈烈的“丢书大作战”之后,又有几个人真正重拾了阅读习惯呢?在转发和点赞之后,大部分网友还是回到了刷剧、刷手机的现实生活。 同理,文化类综艺本质上还是一档综艺节目,仅仅能起到宣传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在这些节目中,虽然观众可以获取到一些知识,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但看电视毕竟代替不了阅读。想要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的风味,还需要观众通过阅读经典,自己去琢磨。再出色的文化类综艺,也不是拯救文化焦虑的解药。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