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想一下,如果马化腾、马云或者李彦宏开了一个圈子,请他的朋友们加入其中,这个是时候,即使进这个圈子的门票被开到几十万,可能也还会有人饶有兴致的进来看看,即使他们在事实上还是不会和这三位巨头有现实的交集。 小密圈的吸引力在于,即使你和那些大V基本无缘现实中的交集,但他依然会给你和大V平等站在一条线上生产内容的权利,圈主自己发的动态和一个普通进群的人发的动态所享受到曝光量,别无二致。 这就像我们记者出入金碧辉煌的楼宇,与各类牛人谈笑风生一样,此类平等交流对话的权利是一种对自尊心乃至虚荣心的满足。尽管从那栋楼宇离开,与牛人挥手告别之后,你依然要投身拥挤的人潮,买一张地铁票,回到你的出租房,关灯吃面,眼泪默流。 知识付费挣的是辛苦钱,为圈子付费则是在收缴虚荣心,前者要对抗的是人类的惰性,后者……人生多艰,只花199就能虚荣一把,并不算亏吧。 圈子也分三六九等 为融入圈子付费,那么圈子质量的好坏就是这类产品的命门。 尽管小密圈的内容已经从最初的信息安全扩展到现在的科技、学习、健身、摄影、育儿、电影、阅读、教育、设计、音乐、炒股、医疗、心理等多个领域,但小密圈至今也没有一个中心化的“发现”入口,创始人吴鲁加不敢贸然让A圈子的人在小密圈上发现竟然还有一个B圈子。 这是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单设一个栏目推荐一定比例的优质圈子,将会大大改善小密圈 40% 的用户停留时间在一分钟的尴尬处境,让他尽可能地沉淀在信息洪流中,也会刺激付费数据稳步增长. 但长远来看,如果一些不熟悉圈主的人通过被动推荐进入圈子,哪怕他掏了钱,对这个圈子整体的质量而言却不一定是好事,劣币冲击良币之下,那些愿意在圈子贡献内容的人很有可能会离开。 这显然是小团队协同管理软件出身的产品小密圈事先没有料想到的情景: 一边是冯大辉圈子人数早已突破万人的火爆,一边是数万个影响力微薄的圈子门可罗雀。旱则旱死,涝则涝死,小密圈作为平台不愿意轻易施加影响,也常常无计可施。 创始人吴鲁加目前对小密圈的定位是: “小密圈只是一个工具,首先是小,然后是密,最后才是圈子” 他信赖圈主的自我经营,只提供基本的管理工具,比如,在小密圈的下一个版本中,哪怕你愿意交钱,也可能需要审核才能进来,而类似于提升产品UI、加快启动速度等细节设计,也是小密圈当前研发的重点。 小密圈创始人吴鲁加 总用户数超过五十万,周留存在 45% 到 60% 之间,七日三活在几万,圈子数量超过 2 万,比较活跃的圈子有将近一千个,收费圈、私密圈、公开圈,分别占比20%、30%、50%。像冯大辉收费128元的小道消息读者圈付费订阅量过万,曹政的付费圈子订阅量也在四天内达到两千订阅。 小密圈留下一个不算特别好、但足够表明他们已经站在正确赛道上的数据。要知道,小密圈20多人的团队中,只有满打满算3个人负责运营。 留给我们的疑问是,通过无为而治或者提升产品体验的方式来刺激圈主吸引粉丝,是不是太受产品 DNA 和技术至上思维的限制,过于乌托邦了呢?而早早将主导权让渡给圈主个人,不做平台只做工具,是否也让自己离用户越来越远? 毕竟,冯大辉的粉丝可以从微信公众号来小密圈,也可以从小密圈轻易转战别的平台。 一千位铁杆粉丝 吴鲁加引用凯文·凯利“一千位铁杆粉丝”的标语作为小密圈的slogan。 在凯文·凯利看来,任何从事创作或艺术的人,只要能获得一千位铁杆粉丝,就足够生计无忧,自由创作。这是一个美丽但并不真实的谎言,凯文·凯利自己都来中国频繁走穴、四处圈钱了。 小密圈连接的不是一千位铁杆粉丝,而是一千位铁杆粉丝的虚荣心,早点认识清楚这个事实,平台和个人都能早点赚钱。
199元,你会如何选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