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发现,不少的互联网人都喜欢阅读。由此不禁问道:“为什么互联网人都喜欢阅读?”有人答曰:“读书可以获得灵感。”而今日读此篇,顿时豁然开朗。 — BEGIN — 今天我们讨论一个有趣的话题: 关于阅读。无论是产品经理、运营,甚至是设计师,都在阅读。 我们自小就倡导阅读,无论是读历史名人轶事,或是读小说名著,亦或是课外漫画散文,都被认为是一种积累和成长;后来进入工作之后,很多圈里圈外的前辈,都开始推荐自己的各种书单,有甚者已经开始写书著作,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而且,还有各种各样的内容平台,充满了各式各样的精彩文章,譬如我正写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这篇文章。于是,在我们身边有着各种琳琅满目的书、文章和电子阅读工具,一时间阅读被认为是一件极其酷炫而性感的事情。 但是,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却经常陷入一个尴尬的困局: 感觉读了很多书,很多文章,甚至每天都在阅读,可是为什么提高却不见效果?甚至经常读过的内容就像过眼烟云,什么也记不起来了。 所以,我们会在心里默默打一个问号,难道我读的是假书?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简单聊聊这个有趣的话题——阅读真的会让你成长吗? 首先,我需要声明的是: 我认为,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专业前辈深入沟通了好多天,可能他毕生的心血都在这本书里,却被你如此轻而易举就汲取来,实在是一件快事。我自己也是坚持读书很多年,在其中也收获颇丰。 所以,我认为阅读非常能够使人成长。 那么,以上我提出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想结合自己的一点经验,以及我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讨论。 1. 阅读需要有品质,评判标准不是量而是质 当我们还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其实天天都在阅读。 那个时候,我们评判读书读得好不好的标准并不是你读了多少本书,他读了多少本书,而是在关键的考试里,谁能够考出好成绩;或者在解答难题时,谁更能准确快速。因为总有学霸不怎么读书,却总是能够考100分;而有人就是读了很多书,甚至做了很多题,却总是只能考个刚及格。 同理,同样读了一本《人人时代》,有人就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有人就像没读过一样,什么也记不起来,更不要提活学活用。 阅读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质量是最终的评判标准,并不是只比谁读了多少书。 然而,当我们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我们对阅读的评判标准却变成了: 我今年读了50本书,他只读了10本书,所以我今年进步比他多,我比他牛掰。 这种评判标准,甚至影响到了我们在行业内评判一个人能力时,不是通过客观考察他的实际工作能力,而是看他工作了多少年,A工作了5年,atv直播,B只有两年工作经验,所以A比B牛掰。 虽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为了降低出错的风险,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确工作久的人应该更牛掰一些,但是这不应该成为评判的主要标准,而只是一个参考因素。就像HR招人的时候,倾向于招聘名校学生,但也不该只招聘名校学生。 所以,我们对于阅读的评判,也不该只是贸然从数量上来衡量阅读的品质,而是要看实际的质量。 那么,阅读的质量到底如何衡量呢? 接下来的每一条,我们都用来讨论如何提升阅读的质量。 2. 阅读本身是一个问答过程,而不是填鸭过程 苏格拉底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 一问一答。 那么类比来看:带着问题去读书,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而从我自己的亲身体验中,以及身边朋友分享的中,我发现:每当我们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自己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便是阅读的效果立竿见影。 在我看来,带着问题阅读有两个方式。 首先,带着自己工作中的问题去阅读 这是一种比较功利性的阅读心态,因为你本身已经期望从书里找到答案。 记得我最早阅读设计学相关的书籍时,我选书的时候本身就是带着问题来的,因为我当时正面临一个初级产品经理工作中的所有困惑(比如我应该如何参与到产品的UI设计中,交互设计的背后到底有没有统一的方法论)时。我阅读的第一本《设计心理学》,就帮我解答了很多当时棘手的难题。 当我们边看边回顾自己手头的问题,其实就像是一问一答的询证过程,读过之后印象一定很深刻。 其次,一边读一边提问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