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已破 9 亿的《乘风破浪》上映前后,“ONE 文艺生活”微信公众号自然成了韩寒新电影的宣发阵地,两篇长文在社交网络获得了迅速传播。 除了一篇韩寒自问自答的关于《乘风破浪》项目的创作想法,在春节前夕的1月26日,纪实性文章《写给那个茶水妹的<乘风破浪>诞生记》在公众号发布,详细记录了电影拍摄过程中剧组成员间的种种轶事。很少有人知道,这部从开机到上映只用了四个月时间的故事长片,最终只花费了 1.6 亿元的制作成本。 除了微信平台,《写给那个茶水妹的<乘风破浪>诞生记》在微博上的阅读数也超过1000万。一个细节是,这篇文章被注明为“ONE 实验室特稿”,署名“葛佳男”——她也是现任亭东文化 CCO 的李海鹏团队的特稿作者之一。 2016 年开始,韩寒的生意起了些变化。4 月,“亭东影业”成立,原先运营“ONE·一个”APP的“有树文化”也扩展为“亭东文化”。随着《天空制造》、《三重门》等电影开拍计划的宣布,韩寒的身份越来越多。同年 7 月,曾先后供职《南方周末》、《人物》及《时尚先生》等刊物的李海鹏宣布加入亭东文化,担任首席内容官,成为这次调整中的关键人物。
截止钛媒体记者发稿,《乘风破浪》的票房已达9.5 亿,李海鹏在朋友圈记录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而在整个春节档,《乘风破浪》也仅次于周星驰导演、徐克监制的《西游伏妖篇》(16.20亿)与成龙主演的《功夫瑜伽》(16.40 亿),但在口碑方面,根据豆瓣的评分,《乘风破浪》的 7.0 分则为同期最佳。
平衡主流与个性的“韩寒制作”让《乘风破浪》在春节档接收了市场检验,而在韩寒背后的一条融合全网影视制作的“亭东系”泛娱乐产业链也逐渐浮现在公众视野。 尽管已经有两部票房成绩过硬的作品在手,但亭东文化未来的方向并不仅限于拍电影,更准确的说,拍电影是亭东影业的事,作为整个亭东文化的首席内容官,李海鹏负责为电影“找故事”。 “好故事”的价值 李海鹏在先后供职的《人物》、《时尚先生》一直在进行特稿写作的实践,并写下《举重冠军之死》、《灾后北川残酷一面》等多篇业内流传甚广的特稿作品,他也带出了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几位非虚构写作者。如今,他虽然摘去了”主编“的头衔,却依然在做内容把关人,他向钛媒体记者自称为“故事的经理人”。 亭东所属产品上呈现的内容,包括“ONE·一个”APP 上的文章、音乐、电影,以及新组建的“ONE 实验室”团队产出的特稿,以及亭东影业的部分影视剧项目,都需要经过李海鹏的把关。 而李海鹏对于亭东文化的价值或许在于,在“什么是好故事”这件事上他拥有足够的判断力。 当下中国电影工业依然在集体焦虑,当下游的特效与宣发已经形成完整的标准化体系,上游却在核心的故事供应环节出现了“断流”,导演、编剧、制片、演员都在埋怨剧本糟、台词渣,各个角色的执行者常常陷入相互指责,但没有哪一方率先跳出来改变现状。 李海鹏的未来新工作则很可能直接切入电影工业的上游——寻找故事。 李海鹏对于电影行业的观察,“预设一个电影(票房)的时候,我们会算这部电影原著的 IP 值多少钱、原著作者的号召力有多大、请来的演员能带来多少票房、投资的公司能引进多少宣发资源,但这些东西都要基于一个「故事」,之前所有的东西都是做加法,「故事」是这个加法之后再做乘法的系数。” “(IP+原著作者+演员+宣发)× 故事 ”,这个文字公式几乎成了影视行业公认的票房估算方法。安妮宝贝、《爵迹》、李易峰周冬雨、万达光线......在李海鹏看来“每个名字背后都能被票房数字代替”,比如,“演员吴亦凡能带来的票房数据是 1 亿 5 千万,因为他的粉丝规模是可以计算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式右边的两个字——“故事”。李海鹏相信“好故事”的价值,他也曾成功卖出两个好故事。 在任职《时尚先生》期间,李海鹏曾将《太平洋大逃杀》(作者系特稿记者杜强,现亭东文化团队成员)以 200 万卖给了乐视影业,还卖出了特稿《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的影视改编权——看起来,这直接给“好故事”标了价。但李海鹏认为,这笔交易作为“事件”的价值,在当下要高于《太平洋大逃杀》本身的定价。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