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keso(洪波)的一则朋友圈文章,微信的付费订阅再度被提及,这次是马化腾亲自督促。 2017年2月14日,被誉为互联网IT第一博主的洪波,写下了题为《我为什么现在开始出来卖以及这个公众号还会更新吗》的文章。 文中表示,应朋友冯大刚(36氪媒体公司总裁)之邀,去36氪做了收费专栏。根据公众号i黑马的报道,文章被keso转发到了朋友圈,并引来了马化腾的留言。 keso:你们这个测试太久了...... 马化腾:已经反馈了,争取加快 很快,keso就发出了另外一则朋友圈,称:“微信公众号的付费订阅功能尽管有点姗姗来迟,但总算要来了。
2月15日,微信方面对外证实,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功能确实在推进中,已经在做测试,相信近期会和大家见面。 从马化腾的主动留言,到微信的官方回应,足以看出腾讯对这个付费订阅的重视。那么,马化腾为何有此略带焦虑的反应? 一、知识经济下的付费订阅浪潮已至 keso开始做付费订阅专栏,只是众多人中的一个。36氪推出付费订阅的业务,也只是众多平台中的一个。 早些年的买杂志可以看成是付费订阅的前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门户、网媒、博客的兴起,内容的电子化也与时俱进。跨越了内容不值钱和内容作为引流营销工具两个发展历程之后,最前端的内容生产者也迎来了自身的红利期。 近年来,微信微博的火爆将自媒体概念逐渐放大,并且以自媒体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粉丝与受众的同时,也给基于自媒体个人、明星大V提供了很多变现的机会。 在充斥着这些机会的互联网空间,也自然会出现一批服务商或者是平台上,将这些机会重新聚集起来。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主打知识音频服务的喜马拉雅、号称为用户省时间的得到、以及果壳推出的在行/分答和知乎推出的知乎Live/值乎。 就这些服务商的成绩来看,知识经济下的浪潮已至: 喜马拉雅的“123知识狂欢节”当天实现5088万的流水; 得到公开显示的订阅数与价格,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395亿; 分答上线42天,总订单1800万元,日付款19万次,付费用户超过100万; 知乎Live官方数据称,全年共举办1443场,主讲人平均时薪达到1万多; ...... 知乎Live、分答等这一类没有延续性的内容产物对于当前内容的格局并不会产生太多的影响。而付费订阅则不同,可以说是一条“鲇鱼”,对内容格局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自媒体平台。 首先,内容创作者的精力有限及平台的排他性。 从目前披露在外的付费订阅产品来看,相应的专栏作家都会有一定的更新要求,更新频率并不低。在内容创作者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自然是不大可能再写很多文章来给免费的用户阅读。 根据业内人士披露,订阅专栏中的作品,基本上不会外部传播,特别厉害的大V,可以在专栏文章更新一段时间之后传播到其他平台,比如keso就在公众号文章中提到: 36氪专栏的文章,我会延迟贴到这里,对时效性要求不高的读者可以等这里更新。 所以说,这一类自媒体大V的内容基本上就可以说是与外界绝缘了,想看需要买“门票”,去订阅。 其次,内容消费者的阅读时间有限及粉丝效应。 一个摆在众多内容资讯平台面前的重大问题是,怎样让读者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来自家平台阅读内容。这背后有这样一个命题:用户用来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 此外,每一个能够开专栏的大V都会有一批粉丝。大V所到之处,基本上都会有粉丝聚集。粉丝有限的时间,粉丝围绕大V的集聚效应等都让大V成为了有限的需要掠夺的资源。 一般情况下,付费专栏的时间周期是一年。引得大V到来,除了收费分成,atv直播,还会赢得了大V在自身平台上的一年内容版权以及其粉丝带来的增值。 一年时间,对于大V来说,只是其职业生涯的一部分,对于自媒体平台来说,则面临着风险与不确定性的考验。 从内容生产者到内容消费者,付费订阅都在一定程度上走到了自媒体平台的对立面。 三、微信的付费订阅再度提起,为什么是微信? 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马化腾很是焦虑,从回复中可见一斑。这里需要打一个疑惑问号,为什么是微信呢? 首先,微信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做付费阅读的自媒体平台,而且付费订阅早已被提起。 根据媒体报道,2016年2月份微信就已经测试过要做付费阅读。当时的逻辑是,给单篇文章设置价格付费。
2016年8月再次测试,想要把微信号做成付费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