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代,真的是重内容(有贪欲肯定希望摄入诸如技能法则技巧之类的精神食粮,或者是励志及鸡汤)轻知识(系统性念书的耐心是木有的),杂志业兴起,并不奇怪。 80年代,绝不是一个安静的年代,那是一个浮躁的年代。 闸门打开,亿万人向财富涌去。 六 互联网到来后,杂志业的好日子还没结束。2005年,中国互联网人口突破一个亿,但读者当年在某月的发行量依然能逼近千万之巨,不过,这个可能是它最辉煌的时刻,旋即迎来了衰退。 互联网的深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网民,并由此而获得免费内容。需求虽然依然在,但有免费的,为什么要付费呢? 即便是打小就阅读报纸杂志的70后乃至60后,开始慢慢放弃纸媒,投身到互联网受众群体中。 内容收费,由此开始没落。 但内容这个需求,并没有没落。内容生产者们,需要一个契机,让他们再度王者归来。 七 2011年,科技圈非常有名的一个博客阮一峰,做了一个测试。 他在他的每篇博文底下,放上了一个支付按钮,一开始是0.99元人民币或0.99美元——用户读完后看着给,后来他发现由于国内支付系统所需要的手续费,使得0.99完全不现实,就上调为9.9元人民币。 测试一年后,2012年5月,他写下了这段文字: 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我一共写了88篇博客,共计收到1079笔付款,其中美元255.97元,人民币4106.04元。 紧接着,他写道: 这个数字算多吗?我的每篇博客,读者人数平均接近2万人。根据上面的统计,可以推算出,其中大概有12个人愿意向我付款。"转化率"(访问者转化为消费者的比率)不到0.1%,而电子商务网站的正常转化率大概是2%到5%。呜呼,付费阅读的艰难可见一斑。 我想,如此之低的转化率,说明目前阶段付费阅读还不可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即使有各种不利条件,还是有人愿意付款。如果交易费用更低、支付过程更便利、付费后能得到实际利益,我觉得付费阅读是可行的。当然,前提是你的内容必须对读者有用。 需要注明一下,阮一峰是一个技术型博客,就是博文经常探讨技术上的技巧,甚至还有一些技术程序使用的教程,技能型内容很明显,我个人以为,也当得起“知识”二字。 阮一峰提到了付费阅读的三个条件,我再罗列一下: 交易费用更低、支付过程更便利、付费后能得到实际利益。 前两者,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及其支付系统,已基本解决。 比如微信赞赏。 八 老实讲,今天中国的大学,和二十年前,真的不一样。 94-95年,是我在安徽那个三流大学里的最后一年,我依然记得课程满满,上课的那位外教还特别较真,我要是不到,他一定会问这个人跑哪里去了。直到95年上半年我大学四年最后一个学期,我的学校课程才算真正减少。 2007年,我进入交大这所国内一流大学执教的第二个年头,学院开始商量进行教学计划改革,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调整课程安排,让所需教授的课程尽可能在一二年级解决,三年级课程已经很少,四年级可以说就是一个漫长的实习年。 真正的系统知识教育,至少从时间上,已经从四年压缩到了两年(这可能是文科的关系)。大学这么做,当然有客观原因。就业难,或者说,社会历练得越早可能对进入社会越有利,是做出如此安排的重要原因。 社会的运转速度是“加速型的”,这使得这个社会,同样很浮躁。 慢慢来是不行的。 在互联网一些细分领域,你会看到,半年定胜负的例子有的是。 九 我过去不太看好知识电商的一个原因在于,这是一个不断掏空自己的过程,总有一天,你的付费用户都被你养的都有一定内涵一定眼界了,你自己又掏空了,何以为继呢? 直到前两天,我忽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个道理,写在了一文中。 供需双方,可能不是我以前所想象的那种。 那道鸿沟,普遍意义上,其实是越来越大,而不是越来越小。 因为有太多的人,是把门当成整个房间的。 十 小结一下: 1、当今社会土壤,恐惧与贪婪非常明显的并存,决定了人们对内容其实是有强烈需求的; 2、付费工具本身大幅进步,支付几块几十块可能连一秒钟都用不了; 3、加速时代,供需双方的鸿沟会变大,收费内容供给者得以为继。 不过,这里有个不过, 我坚信,整个互联网,依然是免费内容为主流。 但这不排斥,相对于2016年,2017年,开奖,将迎来知识电商也好,内容付费也好,的井喷。 —— 首发 扯氮集 —— 版权声明 及 商业合作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