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又被骂了,这次是因为用户打不到车问题。 近期,一篇《致滴滴,一个让我出行更不美好的互联网平台》的文章在朋友圈刷了屏,各大平台如微博、知乎的用户也都随之不断抱怨,基本都指向了一个情况:滴滴,让打车越来越难。 大家都在抱怨什么? 爱范儿梳理了一下用户的抱怨内容,主要涉及到这些问题: 不用滴滴,很难通过扬招叫到车; 等待接单的时间越来越长; 不加价很难叫到车,但动态调价后,快车、专车的价格比以前高出不少。 人们把“打车难”问题归咎于网约车平台,有的人认为是滴滴的产品逻辑导致司机挑单加价;有的人则表示,没有了对手 Uber 的制约,网约车市场被滴滴垄断;也有的人说,每个人都在为网约车新政买单。 资料显示,滴滴拥有 87% 以上的中国专车市场份额; 99% 以上的网约出租车市场份额。 一家独大的滴滴,人们对它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骂声与不满也不断增加。 打车难,打车贵,到底是谁的锅? 打车难、打车贵,和不少经济现象相同,这是供需不平衡所致。不止是滴滴,临近春节,外卖平台也出现了配送人员不足的现象。 回乡潮让滴滴平台的外地司机数量下降,供应不足。知乎上,滴滴高级产品总监罗文回应了这个问题,他从运营数据分析称,因为运力下降同时用车需求高,导致了“打车难”。 春运开始后,北京在线的司机数量,或者说运力一直在往下走,与 1 月 10 日之前相比下降了近 25%。而订单需求却一直在往上走,且增加的幅度很大, 有 30%。 春运返乡的外来人口增多,滴滴平台司机减少而用车需求高,供需不足导致打车难,这看上去“没毛病”。但仅从春运角度来看,问题就被简单化了。
图自:大公网 各地网约车新政司机的要求明显变高。此前,爱范儿(微信号:ifant)在《2016 年度公司:滴滴出行》一文里分析了网约车新政对滴滴的影响。 以上海“沪人沪籍”的新规为例,目前从事网约车的车辆符合新轴距要求的车辆,不足 1/5。已注册的滴滴 41 万余司机中,却仅有不到 1 万名司机有上海本地户籍。 车辆和身份不符合要求,意味着这些司机不能合法地从事网约车工作。春运是外来人口返乡的高潮,回去后,他们还回来吗?如果司机流失量不断增大,意味着春运打车难也只是开始。 而针对等待接单的时间越来越长、不加价很难叫到车的用车问题,直播,Uber 中国前员工谈婧给出的答案是产品逻辑问题。 在打车的时候,滴滴界面会默认在加价的选项上,而且用户可以选择加不同的价格,如果一次加价没被接单,还可以调整加价。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司机会倾向于不接不加价的订单,而乘客需要反复加价才能叫到车,由此,双方都浪费了时间,用户花了更多的钱,而规则制定者有了更多牟利的空间。 一旦供给双方出现矛盾,平台的调控就显得十分重要。保证用户用到车、和用车价格有高低的情况同时出现,要先满足哪一条件?滴滴的做法是,在保证用车调度同时也通过价格高低给了司机筛选用户的条件。 而打车贵的问题不是近期才出现。自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后,早有不少用户都反应了这一现象,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打车的优惠力度降低。用户对滴滴打车一直以来的印象是“便宜”,一旦补贴减少,用户自然会觉得“贵了”。 面对春运用车需求,滴滴其实也做了一些工作,例如把滴滴顺风车从去年的“拼车”升级成“拼座”。滴滴表示该模式的拼车成功率可以提升至 40%,车主和乘客的推荐匹配率也借助算法优化提高了 30%。 盈利很重要,用户体验也重要 新政颁布后,滴滴必须面对一个问题:一旦司机数量锐减、车辆锐减,滴滴快专车服务很可能演变成一个小众的高价出租车服务。
图自:财经网 16 年 12 月末,滴滴开始做小巴业务;17 年 1 月初时,滴滴境外租车业务正式上线;滴滴 17 年年会上,CEO 程维表示,希望能在未来 5 到 10 年能通过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等新技术降低用车成本。 滴滴在通过拓展市场和其他业务线,一方面完成作为一家“出行平台”的愿景,一方面也是在不断分散快车、专车线发展受限的风险。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