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仓”人工智能,是李开复和创新工场未来几年的方向。但是,他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的 AI 创业,核心是 AI 科学家,而“文能起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 AI 科学家凤毛麟角,用他的话说“该创业的都创业了”。 这时,产业在面临一步棋。那就是:如何把一个普通的 AI 科学家变成“创业英雄”。 身为 30 年前就开始研究人工智能的李开复,觉得自己“技术味”的创新工场有能力推动这步棋,并且在这一步棋中获得稳固的战略优势。 李开复表示, AI 创业现在是科学家的天下,之后是数学家的天下,将来是普通人的天下。 以下是李开复在《创新工场人工智能战略白皮书》发布会上的闭门分享,这里将其整理成为〈李开复:AI 创业的十个真相〉,呈现给读者。
AI 科学家都是超级宅男 创新工场本身主营的机构是投资和投后的机构,我们当然是看项目、看创始人,他们有 idea、方向,我们就会用基金投资它。 过去的互联网创业模式,已经非常经典地被“精益创业”说明: 几个小朋友随便做个产品上去,能融资就融资,无法融资就拉倒。怎么样去惠及用户,迭代产品,之后变现,成为经典的模式。 这个创业的模式,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了。当然以后还会有,但是不会像以前那么多。创业的门槛大大提高了,因为人工智能是下一批创业方向,而人工智能创业里面很核心的人物其实是 AI 科学家, AI 的公司没有 AI 科学家就没戏唱了。 但是 AI 科学家往往都是超级宅男,自己宅在房间里,整天做实验,突然你把他丢到一个残酷野蛮可怕的世界里,他自己创业成功率就不是很高。 很多 AI 科学家这辈子从来没想过创业,现在突然想创业了,然后发现自己长处特别长,短处特别短: 他也许技术很牛,但是也许执行不够; 也许他的产品展示起来很好,但是一做起来都是 Bug; 也可能他产品做得很不错,但是不懂市场; 或者懂市场但是不知道怎么去卖。 尤其 AI 本身又是一个 ToB 的业务,所以不是那么容易自己做一个局。所以 AI 科学家需要懂商业的人;懂 ToB 的人,需要工程师。
AI 创业“不美好” 我们平时都会把 AI 创业讲得很美好,今天我就跟大家讲讲 AI 不美好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AI 科学家有短处。 这一点刚才已经说了,我们要想怎么帮“宅男”补足短处。 第二个就是:AI 创业很贵。 刚才讲的“精益创业”很便宜,因为几个小朋友不拿薪水,用零元就可以把第一个 App 推出去。 我们刚投资一家公司,投了 1 个月以后钱就用完了。我说你们不就 8 个人怎么钱就用完了,给了你好几百万元啊?但他们说,光买机器就用了 300 万元。 第三个就是:AI 需要资料。 辨识一张图片,最少需要几十万张样本资料,甚至几百上千万。谁给你弄资料? 所以做人工智能投资有一个非常头大的地方:一下顶尖的人就投完了。 过去这 2 年我们就到处去扫,从最厉害的团队出来的无人驾驶公司投了 2 个,没投 2 个。然后就再也找不到团队了,因为有资格的人就那么多。 我们做互联网金融,扫完以后大概投了 2 个,然后可能有 1、2 个错过了机会,1、2 个没投,然后就没有了。 因为 AI 科学家就那么多,能够创业把事情打造到一个地步的就那么多。 AI 的现状是“僧多粥少”。大家都去抢那几棵树,就把树拱到天价了。我觉得 AI 这片土地需要“施肥”,而不是抢那些非常少的农作物。 所以我们成立了“人工智能工程院”。我们可能花几千万元把机器搞定,然后帮助 10、20 家创业公司;我们从各种管道拿到资料,AI 科学家可以做实验;我们试着让更多有潜力的 AI 科学家,能够考虑来创业这条路,帮他们把可能 95% 的失败率降低到 40%,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够产生自己的价值。 当然,投靠创新工场,我们帮你解决所有问题,也要求回报。本来可能 500 万元占股 10%,现在也许给我们 15%,我们觉得这样也就足够了。以后如果可以打造出独角兽,我们是有很多回报的。 这个工程院得到金钱回报之前,至少得花掉 2 亿元人民币。但如果是我们施肥的,想必那些“农作物”会比较喜欢我们。 两、三年之后,AI 会像 Android 一样普及 长期来说,真的永远只能由 AI 科学家创业吗?其实不一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