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俞永福在公开信里说阿里要在大文娱上投入500亿元,这个惊人的数字很快成为各大媒体的标题。文娱产业一直表面热闹,收入却跟动辄以千亿为单位的电商根本不在同一量级上,毕竟整个2016年的中国电影票房也才不过457亿。 500亿实在太过诱人,以至于大多数人都忘了它的前缀:3年,投向整个阿里大文娱。考虑到阿里大文娱业务庞杂,其中不乏视频网站、影业这种需要重资金投入的业务。爱奇艺CEO龚宇曾经表示过2017年爱奇艺要投入100亿元到内容上,腾讯视频的投入应该与此相当。对比之下,阿里大文娱的3年500亿只能算是业界正常水平。 另一方面,2017财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阿里数字媒体及娱乐业务的营收从31亿元攀升到36亿元,亏损也在相应扩大,从18.5亿元扩大至22.4亿元。 因此,阿里大文娱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提高花钱效率。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内容在阿里大文娱的各业务线上多次使用。比如阿里音乐、阿里体育采购的版权在优酷平台上播出,优酷上发掘的短视频头部内容输送给UC头条。更理想化的做法是,游戏、文学、影业之间的内容互相循环,一个大IP在不同的形式载体间转化,都归于阿里大文娱版图。就目前看来,这套打法显然还是阿里的老对手腾讯玩得更溜一些,毕竟后者手握阅文,游戏是老本行,视频、影业还都在快速成长中。 但阿里也有它的优势,这就涉及到提高花钱效率的第二种方法,能用资源解决的事尽量少谈钱。最显著的案例是借助支付宝、天猫双十一的营销资源,优酷将会员数提升到3000万,暂居视频网站已公布的付费用户量第一。在输出娱乐产品时,阿里大文娱之外的资源也能被调动起来的,比如优酷、阿里影业自制内容的宣发,就能借助微博、高德地图的流量优势。 最后,提高花钱效率这件事还在于有所取舍,对于烧钱但又无法占据优势的业务,比如直播,阿里大文娱在2017年的投入会分外谨慎。杨伟东就认为直播的作用也许没那么大,与点播一样,它只是内容输出的工具之一。 杨伟东 看点4:既然制作有门槛,不如先从大数据开始 提到娱乐基因,BAT中最占先天优势的是腾讯,毕竟从门户时代起,它就开始以娱乐频道为据点网罗人才,游戏业务也跟娱乐息息相关。百度最弱,除了爱奇艺之外,几乎想不到这家公司有娱乐方面的企图心。夹在中间的是阿里,骨子里还是追求实用的电商基因,但眼前的目标已经改为追求“双H”,Health and Happiness。 揣摩怎么才能让用户快乐,并且从他们的快乐中挣钱,不是光靠买买买就能速成的事。阿里影业的第一部作品《摆渡人》带来的灾难性口碑就说明了娱乐业的特殊——它不仅需要钱,大多数时候还需要时间和对内容的敬畏之心。 只是,成为每一部都精准的内容公司本来也不是阿里的目的,阿里巴巴CEO张勇在一次演讲中指出,阿里更希望能够通过大文娱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统一ID。 “这个统一ID并不像很多人想的一样,最后变成统一的账号了。”张勇说,“他也许是淘宝、天猫上的消费者,也许是微博用户,也许是UC的阅读者,也许是优酷的观众,不同身份背后带来的数据被高度贯通,这是意义所在。” 所以我们看到,比起制作,阿里影业显然更擅长互联网宣发。阿里影业收购影院票务系统粤科软件之后,粤科软件还投资了一家爱尔兰数据分析公司show time,希望借助数据模型,将沉淀在数千家影院的出票数据转化成未来宣传发行和内容制作的参考。至于C端的用户观影数据,则有淘票票来支持。 不久前通过更换logo宣告要抓住年轻受众的优酷也希望能够通过阿里的数据沉淀来生产内容。 “给年轻人做内容,就要通过大数据洞悉年轻人内容消费的趋同性和未来的潜力点。”杨伟东的这话有点绕口,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用户在不同平台上的数据留存,发现他们的兴趣点,在此之上布局内容生产。 按照杨伟东的说法,优酷与阿里体系的整个数据打通已经接近收尾。用大数据来反推内容制作,在文娱产业已经不是新鲜概念,产业链上大大小小的公司都曾营造过这个概念,但要说数据的层次和量级,国内还真只有BAT有足够的底气。 阿里大文娱的2017年,该是检验能否让这个老生常谈落实到实际产出的时候。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