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是乔布斯十年前在旧金山马士孔尼展览中心发布第一代iPhone的日子,张小龙选择了这一天来正式发布众人翘首期待的“小程序”,不能说没有自己的“大梦想”,这是一个腾讯内部发生的自我颠覆的故事——此前不是已经有微信公众服务号了吗?为什么这一次又要大动干戈,推出一个独立的“小程序”呢? 事情还得追溯到两年多前的2014年8月28日,这一天,微信发布了全行业、全闭环、全覆盖的“微信智慧生活”整体解决方案。即任何一个商家只要在微信平台上开通了公众号和微信支付功能,就能实现从“移动电商入口、用户识别、数据分析、支付结算、客户关系维护、售后服务和维权、社交推广”的所有服务,j2直播,而服务的行业,几乎囊括了“医疗、酒店、零售、百货、餐饮、票务、快递、高校、电商、民生”等数十个行业,甚至包括了“微信打车、微信交电费、微信购物、微信医疗、微信酒店等”等无所不能的“微信全垒打”。 两年多过去了。“无所不能”的微信兑现了哪些服务呢?除了微信拥有庞大的8亿多用户、已经成长为真正的“国民通讯工具”之外,微信在行业应用推广方面的“商业化”,一路其实走得很不顺利。 在棒杀和“捧杀”之间选择,张小龙一年前小心翼翼选择了一条自我革命路线:在公众号之外,再辟一条蹊径——直接打通“微信——商家——用户”之间的直线连接路线。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腾讯微信团队以“自我为中心”的技术开发尝试,尽管从一开始,它也是以假想的“用户为中心”作为需求而出发的:如果用户不太满意服务公众号,为什么不试试更用直接易用、甚至不用下载APP和没有订阅通知骚扰的“小程序”呢? 已经被外界神化的张小龙,这一次把自己献祭到了一个尴尬的公众视野里。 在被众多程序员拥戴的小程序“乌托邦”里,人们也不难窥见张小龙所巧妙掩饰的7大矛盾,这些矛盾将如何得到应对和解决,也将考验到小程序的未卜前途。 一、工具 VS 平台 张小龙从来不承认微信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工具”,用马化腾的话来说,就是“连接一切”的工具,别小看了这一争论,它可不是什么文字游戏,背后潜藏着截然不同的产品哲学。 如果微信只是一个“用完走人”的沟通工具,前提就是以微信的功能简单、有效、有限为原则,这是方便用户使用的“用户中心”逻辑;反之,如果认为微信是一个平台,从IM、社交、媒体服务到“颠覆一切传统行业”的商业平台,这是一种最大限度收割商业利益的“商业中心”逻辑,恨不能将每个用户的24小时全部留在微信平台上。 在工具和平台之间,我们看到了张小龙作为产品经理的无奈。“用户中心”和“商业中心”之间需要找到一个中庸的平衡点。就此而论,张小龙的“小程序”和腾讯团队的“微信平台”之间,都显得非常纠结:究竟是要方便用户,鼓励用户“用完就走人”,还是希望用户每时每刻都把时间花在微信上,答案还在持续寻找中。 二、流量收集 VS 流量分发 进入移动时代的BAT,和PC时代的BAT追求别无两样:都是流量最大化。 有趣的是,三家公司基于流量的生意模式截然不同:百度捆绑了国家意识形态,主要盈利来源就是卖流量;阿里巴巴最担心的是哪一天电商业务不再火爆,所以支付宝做梦也是想社交获流量;腾讯呢,简直就是一个流量收集器——从来只喜欢汇聚流量,最不舍得像合作伙伴分派流量。 小程序只以二维码为入口,不能分发朋友圈,用户也可以即时删除,表面看起来是为了所谓的“最佳用户体验”;骨子里张小龙的“无中心论”事实上也是在谋杀入口——让天下所有的商业应用定于一尊(微信平台),这大概也是企鹅帝国的最大梦想——除了既有的媒体业务和网游业务外,它至今还在做着那个最大的帝国梦想:基于微信的电商业务。 在流量收集和分发之间,小程序的入口如此之浅,甚至微信业务矩阵最终化于无形,注定了它只能是一种鸡肋:一些使用频度低的轻应用小商家尚可以尝试,对于像京东这样的超级重型合作伙伴来说,小程序不提也罢。 三、社交 VS 电商 微信想做电商业务,路人皆知。可是在腾讯企业内部,你倘若问起关于微店之类的业务,大都王顾左右而言他。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