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mund Berkeley 出版《巨型大脑;或,会思考的机器》( Giant Brains; or, Machines That Think),书中写道,“最近出现了许多关于奇怪的巨型机器的传闻,这种机器能够极其快速、熟练地处理信息……这些机器就像用硬件和电缆组成的大脑。这些会处理信息的机器,能够计算、总结、做决策;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作出合理的操作。因此,可以说这是会思考的机器。” 1949年 Donald Hebb 出版《行为组织:一种神经心理学理论》(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A Neuropsychological Theory ),提出一个有关学习的理论(赫布理论),该理论描述了突触可塑性原理,解释了在学习过程中脑神经元发生的变化。 1950年 Claude Shannon 发表《编程实现计算机下棋》(Programming a Computer for Playing Chess),这是第一篇有关开发下象棋的计算机程序的论文。 1950年 艾伦·图灵(Alan Turing)发表《计算机器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提出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模仿游戏”,后来成为广为人知的“图灵测试”。 1951年 Marvin Minsky 和 Dean Edmunds 建了第一个人工神经网络 SNARC(随机神经模拟强化计算器),使用3000个真空管模拟40个神经元规模的网络。 1952年 Arthur Samuel 开发了第一个计算机跳棋程序和第一个具有学习能力的计算机程序。 1955年8月31日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个术语在由 John McCarthy(达特茅斯学院),Marvin Minsky(哈佛大学),Nathaniel Rochester(IBM)和 Claude Shannon(贝尔实验室)提议的“2个月、10名成员的人工智能研讨会”中首次提出。 研讨会于一年后的1956年7月和8月举行,这次会议通常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这个新领域正式诞生之时。 1955年12月 Herbert Simon 和 Allen Newell 开发了“逻辑理论家”(Logic Theorist),这是第一个人工智能程序,能够证明罗素和怀特海著的《数学原理》里前52个定理中的38个。 1957年 Frank Rosenblatt 发明了“感知机”(Perceptron),是一种早期的人工神经网络,能够基于两层的计算机学习网络进行模式识别。 1958年 John McCarthy 开发编程语言 Lisp,成为人工智能研究中最流行的编程语言。 1959年 Arthur Samuel 创造了“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这个术语,写道:“给计算机编程,以让计算机能通过学习,在下跳棋游戏中比编程者下得更好。” 1959年 Oliver Selfridge 发表《Pandemonium:一种学习模式》,描述了一种学习过程的模型,计算机可以通过这个模型识别新的模式。 1959年 John McCarthy 发表《具有常识的程序》(Programs with Common Sense),文中提出了一个名为“纳谏者”(Advice Taker)的程序构想,将逻辑学引入人工智能的研究,这个假想的程序的终极目标是“像人类一样有效地从经验中学习”。 1961年 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Unimate 开始在新泽西州通用汽车厂的生产线上工作。 1961年 James Slagle 开发了自动符号积分程序 SAINT,这是一个启发式程序,可以解决计算中的符号整合问题。 1964年 Daniel Bobrow 完成了他的 MIT 博士论文《计算机问题解决系统里的自然语言输入》,同时开发了自然语言理解程序 STUDENT。 1965年 Herbert Simon 预测:“20年内,机器将能够取代人类的任何工作”。 1965年 Hubert Dreyfus 发表《炼金术与人工智能》(Alchemy and AI),认为心智不像计算机,AI 的发展有界限,对 AI 研究提出质疑。 1965年 I.J. Good 在《关于第一台超级智能机械的思考》(Speculations Concerning the First Ultraintelligent Machine)中写道:“第一台超级智能机器是人类需要完成的最后一项发明,前提是这台机器足够听话,会告诉我们如何控制它。” 1965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