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点开始 大部分儿时记忆,都被电视所占据。在儿时看来,电视是部神奇的机器,是把人带往奇异世界的大门;虽然每周二下午,这扇门就会关闭。微凸的坚硬屏幕、偶尔还有雪花点的画面,和父母斗智斗勇的丰富经验,差不多就是个人记忆的第一阶段。
图片来源: 电视的历史错综复杂,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直到1900年,Television 这个词才首次出现。在投给巴黎国际博览会的一篇论文中①,圣彼得堡炮兵学院的教授康斯坦丁·波斯基描述了前人为了将画面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所做的种种努力,并且把这种技术称作“远距离观看”——这是“Television”这个词的本意。 的确,早期的“电视”不一定要用电。俄国青年尼普科夫早在1884年就申请了专利,将画面分成一个个光点,再在另一个地方重新组合,整个过程都通过机械来完成。 这项发明的核心是一个上面按照螺旋线打了孔的圆盘,也就是“尼普科夫圆盘”。它是电视技术的核心,将拍摄的对象转成一串亮度不同的光点,把空间换成了时间,把一幅画面变成了一串数据流。即使是今天的电视,也依然采用了同样的思路。
尼普科夫,1884
尼普科夫盘示意图 1897年,德国人卡尔·布劳恩发明了阴极射线管(CRT),可以让电子束在屏幕上激发荧光粉而显示出光点。但他并没有想到,这将会是电视的基础。 后人改造了阴极射线管,以偏转磁场改变电子束的轨迹,让它们精确地敲击在屏幕的荧光粉上,从而显示出或明或暗的小点。这些点组合成了画面,像是马赛克贴画墙面一样。 只有一支电子枪,只能显示黑白画面。若是要实现彩色,就需要三支电子枪,还要精确地点亮能发出三原色的荧光粉。完成了这一步,电视机就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1946年,“电视之父”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彩色电视机,此时距离他他成功实现黑白电视,已经过去了22年。 总是想要更多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阴极射线管电视还是主流,然而在短短十年间,就被其他技术后来居上了。阴极射线管电视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的体积实在不可忽视。 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背投电视面世。这可以算是体积和画面尺寸的折中方案:将投影和电视融为一体,从屏幕背面将画面投影到屏幕上,来获得更大的画面。它将电视信号传输给并排放置的红、绿、蓝三只单色投影管,再经过透镜放大,反射到投影屏上。在流行了大约十年之后,背投电视发展到了第五代,然后被更好的技术所取代。
更好的技术,指的是液晶和等离子。1981年,索尼推出第一部液晶电视,只有2.5吋黑白屏幕。1992年,富士通公司开发出了第一部等离子电视,在真空管里注入惰性气体,加电压放出紫外线,激发荧光粉发光。每个像素都是有三种颜色的真空管构成,都能单独发光。
液晶显示原理 液晶和等离子电视曾经是针锋相对的对手,然而在竞争中,总是有些技术会被淘汰。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大部分电视都是液晶电视——更薄、更大、更便宜,显示效果也不错。
等离子显示原理 和电影一样,人们也想要更沉浸的电视体验。最大的电视已经超过一百吋,主流电视从二十年前的十八、二十吋上升到了六十寸左右。屏幕大了,眼睛距离电视中心和四个角落的距离差也就变得更大;于是曲面屏幕出现了。这是个有趣的反转:早期的 CRT 电视因为技术原因,要以电子枪为焦点,所以屏幕向外凸出;现在的电视以观看者的眼睛为焦点,屏幕则向内凹进。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