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烧钱扩张的阶段过后,还是要回归商业的本质,创造市场需要的价值,获取合理的利润,从而保持企业的良性增长。虽然乐视的商业模式及成长轨迹有其独特性,但是从这个角度看,应该反思的恐怕不只是乐视。 共享单车火了:下半年突然崛起的投资热点 社会关注度:★★★★ 影响力指数:★★★★ 2016年,线上流量红利殆尽,资本寒冬疾风劲吹,线下凭借联网的自行车而作为新流量入口的共享单车,阴差阳错站在风口之中。 两家共享单车的先行者——摩拜、ofo,在这一年中分别拿下四轮巨额融资,估值逼近独角兽。而这之后,数十家共享单车品牌纷纷杀入,超过三十亿人民币的风险投资涌入这条赛道。 无论共享单车这个行业未来将如何发展,这种空前的资本集聚,无疑呈现出中国式商业模式的高效率特征。腾讯、滴滴,以及两大巨头背后盘根错绕的资方关联,加速着这一模式的更新演变。 回过头来我们看到,共享单车的市场空间并不大,一年只有180亿到300亿人民币的盘子,但基于无桩和联网模式下的高频性,这一行业蕴含着成为下一个入口级应用的巨大潜力。 这也是一个重资产的生意。共享单车头顶共享之名,却行B2C租赁经济之实,平台自己运营管理单车,来满足用户的单边需求——这意味着大玩家渗透市场、迁移他城的速度不会特别快,小玩家跟进模仿的门槛也比较高。 共享单车暂时不会出现“百团大战”和“一家独大”的局面,而更多处于一个居中地带:十车争鸣。谁铺下足够多足够密足够便捷的单车,谁就能建立起巨大的竞争力。 两大巨头中,ofo从校园起家,更看重共享单车商业模式本身,即无桩、联网的自行车,硬件本身暂时选择还原自行车的传统体验,意图用足够多的供给来覆盖区域网络,布局到比摩拜更多的城市,硬件成本低,但人工运营调度成本高;而摩拜率先进入城市,注重产品和技术的引领,即发力智能锁、发电技术以及整车工艺以领先竞争者一个较长的产品周期,运营成本低,但硬件成本高昂。 在目前的竞争格局下,一旦在某个节点上技术大体趋同,那么共享单车这条赛道本质上将转变为模式之争,恰如当前国内手机市场零部件趋同但各自保持一些细分优势一样,没有谁能碾压谁。但在此之前,ofo 需要考虑成本,一旦技术的鸿沟难以短时间填平,这种高成本的炮灰战 很有可能湮灭企业的根基;摩拜需要考虑竞争的新优势,产品很棒最后夭折在商业化上的前例数不胜数。 当然,行业整体还要面临商业化的考验,资本只起到加速的作用,但这种追逐单车生产-投放,并极大依赖押金的商业模式,是否真正能如预期般实现财务模型里的演算,仍然是2017年创投界最大的谜题。 相关文章: 滴滴优步中国合并:网约车C2C烧钱大战结束,Uber退出中国市场 社会关注度:★★★★ 影响力指数:★★★★ 在疯狂的烧钱大战之后,止血和盈利的需求让双方回到了谈判桌上。滴滴收购了优步中国全部业务,优步中国的投资者得到滴滴20%的股份。为夺取市场份额,两家公司已投入数十亿美元补贴乘客和司机。 在此之前,滴滴和快的已经合并。收购优步中国之后,滴滴成为唯一一家由唯一获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共同投资的企业。 优步中国、滴滴的C2C模式高度相似,很难看到盈利的前景。融资补贴提高GMV,再融资再补贴,C2C模式已经陷入一个运营怪圈。持续的烧钱竞争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增长,也不符合投资人的利益。 中国市场上的亏损,某种程度上阻碍了Uber全球的上市计划。对Uber的投资者而言,及时止损、保住全球市场并尽快上市,比抢占中国市场更重要。 两家公司都有共同的投资方,老虎基金、中国平安、高瓴资本都是他们共同的出资方,资本也是这次合并的幕后推手之一。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