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很多LBS都是“为了LBS而LBS”,一方面特别希望建立强联系黏住用户,另一方面又没有很好的适配场景。结果在用户不需要的时候总是跳出来烦扰,要么在用户真正需要的时候又帮不上忙。 LBS应用的功能再强,不能“体谅”用户就是白搭。 专属而且灵活的联系形式和规则是怎样的? 总的来看,基于现下流行的单纯“加好友”或“关注”方式所建立的静态联系,它所提供的交互能力,即便功能足够强,也太不灵活,太难变化,所以还有大量应用场景不能覆盖——上面提到的依时间或者地理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联系,其实都是具体的应用场景。 理想状态下,个体与个体、个体与服务之间的联系,应当能根据应用场景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有统一的账号和基础能力,提供的联系有不同层级的区分,有针对具体应用形态的定制,并且能平滑地切换,自然很容易催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微信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些尝试,而且效果不坏,订阅号就是例子。虽然微信的存储、推送在技术上都没有问题,大家也默认接受微信的实时消息,但绝大多数微信订阅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次,这种“克制”在微信高黏性、高频度的应用特性下生生开辟了“弱联系 (弱触达)”的特区。它虽然引发了不少抱怨,却保证了订阅号和读者之间相对健康的联系,订阅号不能毫无节制的乱推,读者也不会感到烦腻。 现实生活中还有更多类似的场景,需要专属而且灵活的联系形式和规则。组团出游就是这样:在旅行团没有结束之前,所有团员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大家需要聊天,需要分享照片,需要收到统一通知,需要定位团员,需要能方便地清点人数和答到…… 一旦旅行团结束,就应当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避免持续的打扰,真正愿意保持联系的人,完全可以自己拉微信群接着聊。 单纯为旅行团做个应用程序又太重,所有人需要注册、登录、加好友,最后还得记得注销和退出;但是没有这样的应用,效率确实又无比低下。理想状态下,通用工具在轻松解决身份问题的基础上,能很好提供“在特定场景下定制联系形式和能力”的服务。 可惜,这样工具我还没有看到过。 上面这些问题我之前一直在思考,也和不少朋友交流过。基本观点认同的人不少,但这种问题究竟要如何解决,未来在哪里,一直没有明确的答案。 上周看到微信小程序的公开课,atv,看到张小龙的演讲,尤其是他谈到场景、生态的部分,我相信微信团队也思考了这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的每个具体场景下,应当有办法定制出最精简最适合用户需要的“小微信”(这个名字不一定准确),在其中,服务与用户的交互能力不会被滥用,也就不会给用户带来麻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整个生态圈里联系的粒度就会细致很多,能够催生的联系也会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但我失望的是,现在看到很多关于小程序的文章,大都在讲如何开发、如何调用、如何部署,并没有多少产品设计和交互能力定义上的讨论。所以,我把自己的想法写在这里。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微信公众号:余晟以为(yurii-says)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