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东亚的研究者们,更能够感受到“萌信息”的包围。日本是一个有猫咪做火车站站长的国家;朋友去韩国因为包装太萌买了20支护手霜,至少需要十个手才能在保质期前涂完;《卫报》一篇介绍萌科学的文章配图是杭州的Hello Kitty主题餐厅。信不信由你,我们此刻正生活在一个萌天萌地的文化里。
日本贵志火车站新任站长猫NITAMA在就职仪式上。它的前任TAMA(蛋蛋)是一位三花猫,在这个车站勤勤恳恳地工作了十余年后去世,由副手NITAMA(二蛋?)接任。图片来源:Ryobi Group “可爱研究”目前还是一个逐渐形成的领域,研究者多集中在东亚,这或许与东亚特殊的文化氛围有关——日本学者入户野宏(Hiroshi Nittono)提出了可爱的两个层次:婴儿的可爱,能够吸引成人提供照料和保护;而当他们逐渐成长为年幼的儿童时,萌萌的样子能够使他们更顺利地展开社会互动。入户野提到,可爱意味着可亲近而无害,让人想要接触和了解其本质,因此,萌萌的事物、话题或装饰品,对于含蓄内敛的亚洲人来说,简直是拉近社交距离的开挂利器。
这个研究其实是关于怎样用外观设计来使人们更受产品吸引的。本文作者看到这里,默默掏出以上各产品拍照留念。这个安利我吃。 萌的博物学 然而,传统意义上的可爱,除了吸引关注和照料,恐怕也意味着需要帮助和缺乏独立性。研究者们提到,“如果你想要吸引女性消费者,这个市场已经趋向饱和。”婴儿般脆弱的软萌或许仍然能够吸引注意,但不再能轻易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同:我们与萌萌的小伙伴的关系,正在不断地趋向平等。
果壳网首席鼓励师Seven:“平等??啥玩儿?反了你了是不是!!” 和传统意义的“可爱”不同,“萌”在中文世界里,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它仍然指向令人喜爱,但不再局限于一般意义上与“脆弱”“无辜”“需要帮助”相绑定的可爱。发现萌点,意味着欣赏与支持,这种态度本身就鼓励理解、宽容和探索。人们开始能够也乐于欣赏萌物们独特的背景,和他们真实的自我与内心。
要插萌点奇绝的萌物了!前方高能预警!!虫恐请快速划过页面!
忽略那威胁地抬起的上半身、巨大的前肢和獒牙,作者追着家里的野生跳蛛拍了三条街,只为被它亮闪闪的大眼睛萌个外焦里嫩。 此同时,产品设计者开始尝试独辟蹊径,加入一些不那么脆弱无害的元素,用反差萌吸引消费者。皮卡丘的大眼睛、小圆脸和可爱的叫声为这个游戏吸引了无数粉丝,但它本身的个性是强硬、忠实而又野性难驯的。 在90年代末独霸美剧界的灵异剧《吸血鬼猎人巴菲》中,编剧创造了一个传统的可爱美少女,而赋予她除魔卫道的使命。或许就像编剧乔斯·韦登(Joss Whedon)谈及《巴菲》创作历程时所说的那样,“过去恐怖剧集里一开场总是会有一个金发美女,一出来就被怪物杀掉了。我觉得这不公平。所以我创作了这个金发美少女把怪物统统杀光。”在各种主流媒体与文化中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人们不再将可爱视作无能无力的表现,而是以萌之名,发展出对独特个性的欣赏。
比如这个会毒到自己的箱鲀这莫名其妙的萌点…… 萌的正义与救赎 演化让我们对可爱产生积极的反应,一开始,这或许只是演化帮助我们生存繁衍的礼物。但随着文明的发展,结果是,可爱总能让人们获得慰藉。 无论是日本熊本地震后,来到现场照料和安慰孩子们的熊本部长,还是911之后,人们送给现场消防员的泰迪熊。一位美国记者写到,和我们认为“可爱意味着需要提供帮助”正相反,人们从可爱的安慰中,获取勇气、力量和安全感。这些形象,安抚了社会的痛苦和创伤。
地震后,熊本熊出现在公众场合,拥抱暂时无家可归的孩子们。图片来源:japantimes.co.jp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