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 2 应用体验这个环节本来应该是重头戏,因为看过 Meta 2 相关演示视频的人基本上都会被它的魔力所征服,我们当然也不例外。体验之前,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场景大概是下面这样子:
这样子:
或者是这样子:
但遗憾的是,上面这些场景都没有…… 我们体验的这台 Meta 2 只是自带了一些有些“无聊”的 Demo 。 没错,“无聊”这个词略带贬义色彩,但事实的确如此。 比如说,一些“小球”放在一个“圆盘”上,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手去“扒拉”这个“圆盘”,让它转来转去; 或者是,一堆字母,当用手去“触碰”的时候,这些字母会用颜色变化作出“回应”,仅此而已。 此外, 51 VR 的工作人员还给我们展示了他们自己开发的 demo --这是一个 AR 商城的概念,其中展示鞋子和家具的小 Demo 。当拿起鞋子发出语音命令“爆炸”的时候,鞋子就会分解,而发出“恢复”命令的时候,鞋子又会复原。 总的来说, Demo 的数量很少,内容比较常规化,还没有呈现太多惊艳之处。 从实际的体验来看,相比 HoloLens 至今只能生硬的识别区区 2 个手势, Meta 2 无疑要强大很多,可以通过多种手势来控制叠加在现实世界的那些虚拟影像,滑动、旋转,甚至是拉伸、拖拽都没有问题。 即便是完全没有体验过它的人,也能很快适应,因为这些手势都是日常中频繁使用到的。 更赞的一点在于,在分辨率提升到 2560*1440 之后,Meta 2 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清晰度让人感到惊叹(别提所谓的 2 K ,甚至 4 K 分辨率的 VR 头显,因为感官上的体验差异真的太大了)。 可能是因为刷新率只有 60 Hz ,所以当快速转动头部的时候,会发现画面会有拖影现象,但基本不会产生诸如眩晕感之类的问题。 除此之外,即便需要通过线缆与 PC 相连接,不过使用过程中也不用担心会像 VR 头显背后的“小辫子”那样造成太大的不便。
继续回归到主题。 相较于过于封闭的 VR , AR 无疑有着更为宽泛的应用场景,但同时也对运算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同于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无线 AR 头显产品, Meta 2 需要连接高性能 PC 才能工作的确是个槽点,但也不失为一种量力而行的靠谱方案,毕竟 PC 强大的运算性能远非移动解决方案能匹敌的。 如此说来,基于神经科学原理研制的”自然机器”—— Meta 2 ,承载的使命就是“取代显示器”,然后允许人们用最习惯的手势去做交互——滑动、旋转,甚至是拉伸、拖拽,只要你愿意,没什么不可以。 Meta 这样的一种理念,或许也给其他 AR 头显厂商提供了新的思路。 所以,到这里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讨论 Meta 2 到底值不值,到底需不需要这样一台需要连接 PC 工作的 AR 头显,或者其他诸如此类的问题,因为它能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它能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假以时日,它必将在产品设计、建筑设计、教育、制造以及医学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Meta 似乎都在努力改变其原本让人有些高不可攀的品牌定位,转而以更加亲民的姿态示人。 从之前的“太空眼镜”,到如今的“ Meta Vison ”,从 Meta Pro 的 3000 美元,到 Meta 2 的 949 美元(还不及 HoloLens 的三分之一),但同样还不够亲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