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们可能都不曾预测和想到,技术和工具在过去十几年甚至过去几年的膨胀式快速发展中,已经超出了“机能延伸”的范畴,这种延伸甚至最终是人类难以掌控的。 何谓人还重要吗?人类是否会更加孤独? 尽管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大大延伸了人类机能,并且在某些领域可以帮助人类做出更好的判断。 不过,我们并不满足于此,我们试图创造出智力更高、拥有人类情绪、理解人类语言、能与人类自然交流甚至终身相伴的人工智能顶级机器人。我们试图让机器人拥有人类面孔,变得越来越聪明,让他们具有意识,能够像人一样迭代成长,具有创造性能力,最终达到科幻影片里那样的高等水平。 如果机器人的智力超过人类还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么当机器人自身具有情感、情绪并且能感知外在情感和情绪时,人和机器的定义和内涵可能发生重大改变。 另外一方面,当人类身体植入感应器跟踪健康状况、传输健康数据时,当人类身体越来越成为各种技术设备的界面时,人类身体便成了搜集信息和形成反馈回路的工具。人的属性将会发生变化,何谓人,何谓机器,人机界限变得愈发模糊。 或许这些都是外在的表现和改变,而另一个精神层面的困顿正在发生。 我们希冀机器人能掌握更多人类独有的情感、情绪等属性,其实质是希望我们能得到更多陪伴,解决现实中的孤独、社交关系问题。然而,机器的陪伴是否真的能消除孤独,还是更加扩大了人类内心的孤独? 当然,先说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社交媒体让人们过分投入于线上社交关系,时间和精力极度分散。即便现实中两个人相邻而坐,但他们早已分属两个世界,并在智能设备上扮演着多样人生。 人们试图在智能设备上从虚拟的或永远难以相见的社交关系处寻求安慰,但却忘记现实中关系的互动和维系才能增加亲密感,是消除孤独的良药。所以,当人们关掉智能设备,结束线上旅程时,开奖,世界又回到了孤独。 于是,人们又迫不及待地希望打开设备连接线上关系,渴望打破失衡的心理状态,但这只会越来越加剧现实中的孤独感。 这会形成一个大大的社会文化困局,我们患上机器上瘾症,我们的肉体生活在同一世界,但精神早已在各种智能设备上分崩离析。我们在一起,但我们又难以名状的孤独。 而这,仅仅才是智能设备的突飞猛进带来的。那么,人类的这种孤独感会因未来智力机器人的陪伴而解决吗?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词“AlongTogether”(群体性孤独)来形容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交关系的影响。她对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5年的跟踪研究,她发现,当人试图依赖机器设备或机器人排忧解难时,说明他从现实社会关系中寻求不到安全感和满足感,甚至与现实社会中的关系格格不入,因此希望从跟机器人的亲密关系中寻求慰藉。 所以,当人们越是依赖智能机器人时,说明人越来越会陷入“孤独”。
正如电影《Her》中那样,一个男人处理不好现实生活问题后,意外遇到女智能机器人。他认为自己找到了人生知己并沉浸其中,所以他觉得不再需要过多跟现实世界的人交流,可以避免许多争吵和麻烦。 然而,最终结果是,这位令人信赖的机器人并非他一人独有,而是成千上万其他男性的知己。这种绝望和迷茫已让他再次沉入谷底深渊。 “欲盖弥彰”或许更能准确反映这种矛盾状态。于是问题又来了: 我们真的需要这种类型的智能机器人大量普及存在吗? 如果不需要,那么我们为何拼命推进,意义在哪里,是否徒劳? 如果需要,那么人类自身问题该是多么严重?比如社交能力退化、自我人格健全等问题? 借助机器人是否反而让问题更加突出? 技术创造的“过度充裕”比贫穷更可怕!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