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自建生态圈靠不靠谱?生态圈的实质是什么?眼红贾跃亭的乐视生态玩法,于是也想自建生态圈,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是一件好事吗? 其实,辩证来看,直播,生态圈的概念除了作为单纯的故事手段和生态化反的概念把玩,自建生态圈看起来并不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从打造流量入口到生态圈 “生态圈”的概念来源于生物学,但对擅长打破边界的国内互联网企业来说,“互联网+生态圈”绝对不是一个舶来品,而完完全全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 互联网行业引入“生态”的第一人已无迹可寻,但把“生态圈”作为“内功”开宗立派并成为一时现象的当属处于风口浪尖的乐视创始人贾跃亭。 从2012年919颠覆日演讲高调进入互联网电视市场以来,乐视的“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生态营销概念伴随着视频网站、电视、汽车、金融、企业云等乐视的生态布局似乎成为互联网创业公司的新标杆—— 产品不必做到极致,但故事一定要力求圆满。 但2010年移动互联网发轫之初,可不是这么回事。 这个时候百度还在主打塞班系统,微信则还在内部封测,而偏安江南的阿里在狂揽55.57亿,营收暴增43.4%后,与亚马逊一起拉响了电商的世界大战。直到iphone 4犹如神兵天降,这些往昔的“小巨头”们才猛地惊醒,忽如一夜春风来,苹果、安卓满街开。 iphone4有多厉害?在那个诺基亚占统治地位的年代,iphone4上市第一年就收获了全球手机利润40%的惊人数据,而安卓系的HTC、摩托罗拉、三星瓜分了30.8%的利润,以诺基亚为代表的塞班无论是利润还是市场份额已显颓势。 互联网行业总是遵循着流量尾随效应,本质上智能机的兴起代表了新的流量入口的到来,而这个流量规模是比PC端还要令人兴奋的。 硬件驱动软件成为必然,2012年之前的商业逻辑成为不计成本的入口之争,大致的模式可以归结为: 底层流量——移动应用——应用市场——其他产品端 即:底层流量集中到智能机后,在移动应用的高频使用中汇聚,进而收归到应用市场,再分发到互联网企业的支脉产品,其实这已经初具“生态”的雏形。 因而,2010年后,BAT为抢占新的流量入口,疯狂砸钱做应用市场。包括,当时18.5亿已经是互联网最大并购的百度收购91,当然,彼时百度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移动事业群组”并把自己的“百度移动应用”改名为“百度手机助手” (虽然现在仍然不温不火,但当时李彦宏非常看重这个项目)。 还有,与之对标的360手机助手和腾讯应用宝,前者推出了自己的“蒲公英创业计划”并提出“50万以下不分成”,后者则对“前三个月收入百万内的游戏应用宝不参与分成”都彰显着巨头对“入口”的迫切控制。 除此之外,还有同时崛起的安智、豌豆荚、苹果手机助手等中长尾应用市场。 BAT对入口的打造,与之相对应的“护城河”则更像是如今的“生态圈”概念,为了更好地收割入口流量,应用市场只是一个媒介物,抛开13年下载“免流量”的“黑科技”成为他们的标配不谈。 BAT所期望构建的“护城河”则是流量分发雏形的升级,大致上这个护城河由三部分组成:用户、开发者、应用市场,在此基础上进而延展出用户圈、开发者圈、应用市场圈三圈融合的完整生态,这一生态模式也被之后无数的创业公司效仿。 TO VC/PE的“生态圈” 如果说为了入口之争而打造的护城河生态模式还有理有据,那么13年之后随着互联网创业浪潮的到来,生态圈则成了创业公司的圈钱利器, “产品型公司值十亿美金,平台型公司值百亿美金,生态型公司值千亿美金!”成为VC/PE的一种流行说法。 某知名的图片社交APP(不便透露名字),在拿到阿里A轮千万融资后,本应该做的是继续打磨产品,深耕用户运营,以此搭建未来的盈利模式并巩固投资人信心,但实际上,与之相反,为了快速找到B轮(1年内),创始人提出该APP要打造属于自己的社交生态圈——APP核心用户圈、插画师圈、开发者圈(面向开发者公布SDK),三圈融合,互利共生,整体生态下产品估值至少1个亿,可结果却不尽美好。 另外一个很早做VR的产品也一样,还刚拿到天使轮,就致力打造VR生态圈搭建VR生态帝国,他们更“务实”一些,跨时代地提出了五圈融合,即:VR手机、VR电视、VR电脑、VR社交、VR电商,五大板块,估值10亿美金。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