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CEO张一鸣曾在第二届头条号创作者大会上直言,「内容创业投资的浪潮,跟2012年开始的整个移动互联网投资的浪潮相比,都毫不逊色。」 「流过」直播平台的流量最终在「短视频」沉淀 且不说,这些卯足劲入场的媒体老炮能否在流量红利尾期收割商业价值,但专业选手的入场,无意把短视频创业的生意门槛抬高了,短视频再也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起的「创业竞技游戏」了。 时间回到2009年,那时新浪微博刚上线,迅速成为现象级明星产品,2011年微信出世后遭质疑,而2016年微博因优异的表现再次成为业界瞩目的焦点。这种重返在业界几乎找不到先例。 根据移动互联网数据研究公司QuestMobile发布的2016年秋季报告,9月微博月活跃用户达3.906亿(按移动设备数统计),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中位居第四。在活跃用户规模排名前十的应用中,微博的活跃用户增幅最高。 2011年,在移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年代,一个其貌不扬的视频软件--「快手」诞生,只是其发展很快遇到瓶颈,于是创始团队做了一个进军社交领域的「艰难决定」。13年末至14年初,数据增长证明了这次转型的正确性,同时让快手踩上了短视频的风口。 此后,快手一路高歌,用户突破3亿。虽然用户基数庞大,快手始终只是个提及让人哭笑不得的直播平台,只是个看底层奇闻趣事,打发时间的去处。 两年后的2016年,互联网的增长已逐渐平缓,国内创业者将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 「互联网下半场」,在罗振宇、美团王兴等人的频繁提及下,相信不是一个陌生词。 「国民总时间」是罗振宇参照「国民总收入」一词造出的新词,放到互联网行业语境下,可以这么理解,在互联网信息总量大约每3年翻一番的情况下,信息消费者的可用时间总量却几乎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数字。 消费升级,已从消费有形的产品到消费无形的产品。在这些领域,空间不再起作用,时间变成唯一的刚性的资源,成为了各家产品竞争的主战场。 过去,内容有限,用户有余,所以谁大量占据了用户时间,谁就是赢家。 但移动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用户注意力有限,帮助用户节省时间的产品才是大势所趋。因而直播再火爆,这种陪伴式的服务,也只是杀时间的应用,流量经过这个巨型平台上,是很难沉淀下来的,这个通道只是承载了无聊的狂欢。 网上流传了映客直播在全国各省的使用分布情况,其中东北人群「贡献」最大,上海「垫底」,只有1.4%。
2016年即将收尾,生活方式、技术形态、商业迭代多重因素交错,让短视频演进到了爆发的拐点,而期间因有网红助阵的直播,短视频这股热浪来势更加凶猛。 从草根里「涨」起来的流量,最终还是流到了承载优质内容的大池子里了。 「卡位战」之后垂直差异化才是出路 混乱的草莽时代已过,短视频领域的精细化、差异化、生态化特征日益明显。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红利不复当年的眼下,有限的流量池更需要精细化的运营,而注意力的稀缺也需要优质的内容去吸睛。 早期入局跑马圈地的项目,开始开枝散叶,裂变出更精细的形态。在母婴领域卡位的「青藤文化」从育儿知识出发,往育儿故事、辣妈妆容、孕期瑜伽等一条线上的多元需求拓展。「二更」则借助已打下的品牌基调,发展出「更财经」、「更旅行」等更多基于垂直领域的品牌。 泛娱乐之后,飘红的当属生活类内容。其中最跳眼的无疑为美食领域:「日食记」、「日日煮」早已入场站位,「美食台」自带「一条」流量红利不落下风,文艺中年黄磊创办的「黄小厨」以及获得秒拍投资的「迷迭香」实力也不容小觑。
整体来看,娱乐、搞笑等最拥挤的赛道已进入排位战,流量聚集于《关爱八卦成长协会》、《暴走漫画》等头部内容,机会空隙已经非常狭小。体育、运动、旅游等领域暂时还没有冒出领先者。主打差异化,卡位头部内容还未显现的长尾细分领域将成为短视频领域入场最后的门票。 另一方面,随着短视频内容生产的专业化,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内容会通过MCN的统一运营和管理,适配同领域一线广告主,联合电商平台创造出更多变现空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