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广泛普及要归功于创始者亚马逊,是它最早尝试将闲置的服务器资源对外出租并获利。如今,占据亚马逊总营收不足10%的云服务已经提供了集团将近过半的利润。近些年,随着云计算在国内市场的刚需被唤醒,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国际巨头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市场渗透,但在中国数据主权和网络安全法规的限制下,这些外资云在国内的进展并不顺利,因受监管限制,只能“带着镣铐跳舞”,国内市场基本上还是腾讯云、阿里云这些本土企业的天下。 谁是亚马逊在中国的衣钵传人? 虽然外资云并没有在国内占主导地位,但是他们的盈利模式、销售方式乃至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国内云平台学习的方向。在很多报道中,阿里云和亚马逊并列的情况非常多,“阿里云与AWS、Azure等巨头的竞争也将主要在生态层面上展开”、“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Alibaba Cloud的3A竞争格局”等概念被拿出来反复炒作。 那么阿里云是否具备与亚马逊AWS并肩的能力和地位?撇开利益相关的投行报告,单是看两者的营收和利润就能一目了然。今年第三季度,亚马逊AWS的营业收入32亿美元,经营利润率超过26%,而阿里云营收14.93亿元,大约两亿美元,差了16倍,况且还没有实现盈利。这两个数据的对比很清楚,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实力上,阿里云完全不能和亚马逊AWS相比,不能因为短期的增速和海外的布局,就认为阿里云已经跻身国际一流。 其实,就算不和国际巨头相比,单在国内市场上,阿里云的“一哥”地位并不牢固。国内市场的参与者并不在少数,三大电信运营商、腾讯云、百度云、华为、金山都不可小觑,细分市场的抢夺和蚕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腾讯云所施加的压力最为明显。 无论是双11云服务价格下调,还是不久前的Sort Benchmark 比赛,阿里云一直受到竞品——腾讯云的追赶乃至压制。 还是通过营收数据进行对比。在第三季度,腾讯支付相关服务及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348%,总营收为人民币49.64亿元,其中腾讯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0%,对比阿里云的同比增长130%,腾讯云的增速后劲更足,已经形成了赶超之势,未来“一哥”的位置会不会易主,实在很难说。 到底谁技术更好、价格更低、朋友圈更大? 营业收入只是冰山一角,但反映很多的问题,不过腾讯云和阿里云的差距还是要从深处挖掘。 1.比性能。 云计算涉及的技术十分多,网上有很多关于服务器、数据库、对象储存等产品的性能评测对比,评测结论并不统一。实际上,即使阿里云的起步要早两年,但也并没有积累出技术优势,反倒是在Sort Benchmark的排序比赛中将关键指标全盘输给了腾讯云。 Sort Benchmark是一项国际赛事,被称为“计算界的奥运会”,谷歌、AWS、微软都曾参赛并获过奖,在今年的Sort Benchmark上,象征着技术能力的排序比赛的四个子项目冠军都被腾讯云拿到,并以提升2到5倍的成绩刷新阿里云去年创造的纪录;而今年阿里云则拿下象征性价比的CloudSort的冠军,外界解读为“以降低3倍的成本刷新2014年加州大学采用AWS创造的记录。” 多说一句,对于这项比赛,媒体有两种误解,一是腾讯云之所以能得冠军完全是出动了豪华设备,且这套设备并不实用;二是阿里云的重点在于给企业“降成本”而非“拼速度”。实际上,按照比赛规则,能参赛的产品必须是商用产品,而且腾讯云的参赛产品“数智”已经在腾讯云上开放了,所以并不存在设备不实用这一说。另外,从2014年到2016年,云计算技术已经普遍改进了很多,阿里云性价比“提升3倍”并不具有参考意义,况且2014年的比赛,并非AWS自主参赛,AWS没有对参赛团队进行直接指导。 在性能上,阿里云和腾讯云都接受住了来自内部产品的检验。在云的众多使用场景中,“2015年春晚”抢红包是最经典的一幕,收发红包这种亿万级别的数据处理量,是阿里云支持的12306网站抢火车票的一百余倍,从这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在云计算性能上,腾讯云绝不会落后于阿里云。 2.比价格。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