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中国企业大到一定规模后,就不好意思不提国际化,有些已经喊了二十年。 实际上,“国际市场”是个很笼统概念,美国与越南、印度与芬兰、日本与法国……方方面面天差地远,不存在放之四海的“国际化战略”。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真正想要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必须配一串钥匙。 虎嗅先后应邀考察了蚂蚁金服在印度、新加坡、法国、芬兰等国家的海外业务,见证了“配钥匙”的过程。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2015年9月, 蚂蚁金服重兵突入印度——参股印度第一大移动支付公司Paytm的母公司One97 Communications。 2016年11月,蚂蚁金服 与泰国支付企业Ascend Money签订战略合作协议。Ascend Money是泰国正大集团旗下的“金融服务平台”,持有电子支付、企业小额贷款及个人贷款牌照。 2016年12月,泰国副总理颂吉( SomkidJatusripitak)率近百人的政商代表团到访杭州,与阿里签署有关电商发展、电商人才培养、物流和供应链系统等多项战略合作协议。 蚂蚁金服国际化主攻方向为何选在东南亚,为什么先印度、后泰国? 中国、印度、泰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金融服务水平与欧美国家差距很大,普通居民享受的服务更是少之又少。支付宝诞生的背景是传统银行不满足用户需求,正如马云所说“银行做不好的事我来做”。在中国取得成功后,蚂蚁金服自然把目光投向其它发展中国家,具有地缘优势的东南亚成为首选。 印度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泰国,可填补的空白更多,自然在次序上获得优先。 如果说蚂蚁金服在东南亚是填补面向大众的金融服务的空白,在欧洲则要与强大传统习惯竞争。一个不起眼的咖啡馆或者小酒吧可能有上百年历史,老主顾何时来、坐哪里、点什么、小费多少都是不成文的“定例”,人家连银行卡都不刷,让他们扫二维码可能要等“下辈子”! 总之,蚂蚁金服的国际化在东南亚( 或许陆续还会有非洲、拉丁美洲)是填补空白,在欧、美、日则是移风易俗,难度差异显而易见。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蚂蚁金服的国际化目前没有定式,将来也不会有,但估计会总结出针对不同市场的一套原则( 比如根据人均GDP来选择A方案或B方案)。 注:2015年中国、印度、泰国的GDP分别为10.98万亿美元、2.09万亿美元和3953亿美元;中、印、泰的人均GDP分别为7990美元、1617美元和5742美元;法国、芬兰人均GDP分别为4.45万美元和4.95万美元。 印度贫困人口多、银行网点稀缺、支付场景少(全国仅60万商户有POS机),信用卡发行量仅为1800万张,这给了电子支付无限广阔的空间。泰国电子支付水平大约相当于10年前的中国,现金交流仍为主流支付方式,网银、电子钱包渗透率约为10%。 进军欧盟之路 蚂蚁金服进军海外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个金字塔。 基础是用户,挟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用户商家自然会趋之若鹜。 不论中外,金融机构都是保守而高傲的,互联网公司主动寻求合作多半会吃闭门羹。 但用户、商家是金融机构的上帝,金字塔下层两层雄厚了,银行家会不请自来。
在印度、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蚂蚁金服大有空白可填,于是直接将当地居民列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2C的营销活动迅速积累用户。2016年8月,虎嗅赴印度考察时,Paytm注册用户已经在1年间从2000万增至1.4亿、每日完成支付300万笔( 预计年底将达500万笔)。 在欧洲发展本地用户则需要改变他们的支付习惯,难度很大。这种情况下,中国旅客成为金字塔的“基础”。欧洲深陷老龄化,消费增长乏力已久,“买买买”的中国旅客在体量上还不够大,却几乎占据了全部的增量。 12月8日,在位于巴黎的办公室,蚂蚁金服欧洲市场负责人刘宇接受了采访。
以中国游客为基础用户,蚂蚁金服进入欧洲的步伐紧紧跟随他们的足迹。 第一站是机场。 例如赫尔辛基机场。芬兰是距离中国最近的欧盟国家,根据申根协定,从芬兰前往其它欧洲国家基本畅通无阻。因此,芬兰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作为进入欧盟的第一站。除转机便利外,具有独特的北欧风情的芬兰也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