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道大叔的新闻,想必让很多人都越来越坐不住了,而关于内容创业也更加会火上浇油,那么真的是所有人的机会吗? 1)渠道机会的消失 微博刚起步时,是段子手的天下,其整个产业链基本掌握在三大派系手上,白洱、楼市、鼓山,大家可以抱团玩,而甲方需要传播,则必须经过这几家公司,因此这几家垄断渠道的公司,在收入上基本成为这个年代的神话。 同样的玩法,wemdia当年很早就想要迁移到微信上,当时每个自媒体底部都会出现“自己是wemdia一员”的蓝色banner,搞得轰轰烈烈,但最终没有成功。 但是为什么微信没有再出现垄断KOL的现象级公司? 在于平台特性,微博属于开放式平台,因此一个传播可以通过多方“转发”协同实现价值最大化,各方参与成本极低,但是却可以创造出一个巨大的话题。但是在微信生态中,参与成本是极高,一篇文章想要让其他KOL转的操作无法实现,顶多做一些公众号互推。 渠道的优势在于,大家可以在一起协作的更紧密,内容本身并不需要特别优质,即使乙方公司的内容做的基本一般,但是找几个渠道总能将内容硬推起来,几十个小号的合力创造的内容在传播能力上并不亚于一个大号,而且总体价格算下来还更便宜,鼓山的起家正是抓住了这一点。 所以任何有价值的开放平台,只要有转发、点赞这种机制,都会产生出抱团生态,当年站长们靠SEO起家都是靠外链交换抱团,后来水军开始抱团,淘宝刷单也抱团,再后来微博抱团,而知乎的市场也在暗处被几家公司抱团搞定,但唯独微信没有紧密抱团的现象。 微信去中心化的生态也就意味着,大号要想带小号玩,需要付出的成本远超此前,几个小号加起来的传播量不再能够像在微博时期那样可以反超大号,因此无法从根本上垄断甲方,进而垄断小号资源,投放一个大号性价比反而变得更为划算(例如投放咪蒙),利益链条断了,最终大家只能各自为战。 但这一切都在让内容回归本质。 2)内容成本开始变高 既然渠道无法成为第一,那么内容自然变得更加重要。 此前微博中绝大多数都是段子手在操刀,绝大多数都是90后左右的年轻人,但是到了微信中,又回到了老人操刀,很多优质经典的公众号“咪蒙”、“一条”、“金融八卦女”、“关爱八卦成长协会”等等,都是些团队运作,在做公众号之前,他们就已经有了很强的传统媒体运作经验,只不过把优质内容生产经验又迁移到了微信中。 对于内容创作者的经验要求的确变高了。 除了微信内容,“短视频”、“直播”最近也开始风生水起。相比于曾经140字以内的段子、视频还有直播则需要付出极高的成本,而另一方面,由于短视还有直播属于“重内容”,不像阅读一条段子用户只需要花费数秒就能完成,用户在其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在用户体验上有着更高的回报需要。 短视频以及直播的用户,需要让其所花费的时间成本,远远小于获得的体验,直播,因此也意味着内容必须过硬,依靠渠道硬推同样是不行的。 但是“得到”APP就做的不错,其看到了未来属于重内容时代,用户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去交换“更好的用户体验”,这一逻辑其实早就被电影院证明,而其整合的都是业内已经被验证的明星人物,其能够保证内容体验的输出。 所以,随着内容成本的变重,以及变现模式的完整,内容创业越来越像是一门传统生意,其有着可见的成本(人员工资、办公场地费等等),以及清晰可见的流水(内容收费、广告收入),因此其投资模式不应当属于风险投资式的,在没有收入与用户的前提下,先把用户量做大再说这种模式将不再适合评估内容创业,而就是应当根据成本以及收入来实现衡量。 围绕非IP内容的一个判断 用户并不会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获得IP类内容,用户还需要资讯类内容,而这也会越来越火。 这几年资讯推荐类产品打的轰轰烈烈,也正是因为这么一个趋势。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