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亚马逊即将开业的线下生鲜实体店Amazon Go,在朋友圈里刷了屏。 这个商店整合了亚马逊最新的智能技术,可以自动感知顾客有没有从货架上拿走商品,或者是把商品放回货架,用户不需要排除结账,拿着商品就可以直接回家,亚马逊会从你的账户里自动扣款,并生成账单。 很神奇。但亚马逊真的已经实现了。 事实上,很多以前我们想像得到,甚至想象不到的"黑科技",都正在走入现实。 比如猿题库,只需要拿出手机拍照,就可以自动识别手写的英语作文,将其转化为单词,显示作文评分,并对语法、单词等错误和亮点进行批注,有的地方甚至比老师批改更详细。 比如讯飞,不但可以智能识别语音、将文字合成为语音,甚至可以模拟真人的语音,让听者难辩真假。 比如百度,"百度号"的写作机器人已经可以实现体育新闻、热点新闻等多领域的全机器创作。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些已经成为现实黑科技背后,都指向已依稀可见的同一个未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在对于未来的预测中,不论积极还是悲观,绝大多数科技界领袖都相信,人工智能已经近在咫尺,并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 比如《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evin Kelly)认为,人工智能是下一个20年里颠覆人类社会的技术,其力量堪比电与互联网;英特尔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也认为,人工智能将成为人类历史新的转折点。 在2016年12月6日,36氪主办的WISE大会上,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更断言,"十年后,全世界5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但现在的问题是,面对人工智能的突飞猛进,从经济到产业,从政策到法律,从社会到伦理,我们真的已经做好准备了吗? 1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对它的预期,其实已经偏离。 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 关于这个问题,atv,有太多的定义、阐述与理解,很难找到通行的准确定义。 从广义来讲,能够执行自动程序的计算机、手机等所有机械与设备,都应该纳入人工智能的范围,从手机、电脑、银行、汽车到我们生活中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已经有或多或少的人工智能发挥作用。 但在普通人眼中,或许"终结者"那样拥有自己思想甚至情感的机器人,才是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 而业界更普遍的观点,是把人工智能分为三种: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以及超人工智能。 其中,弱人工智能是所有不能真正地自主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它的智能更多体现在"智能的行动",这也是当前所有--至少是几乎所有人工智能的现实水平。 而强人工智能,将具有智能思考能力,在某些领域的智能表现,接近甚至达到人类水平;超人工智能则将有可能形成对人类的智能碾压。 这两者,也正是人工智能产业努力的方向。 过去,即使每天花10个小时在自己的手机上,使用着各种信息时代的便利,我们依然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还停留在科幻电影与遥远的未来。 但现在,各种黑科技的井喷,正在告诉我们,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之间,或许并没有一道森严的壁垒。在一些领域,人工智能将达到,甚至已经悄然越过那条看不见的分界线。 更重要的是,要对我们的产业、经济乃至社会组织形成颠覆式的影响,其实远远不需要真正的强人工智能。 即使,我们离想象中的人工智能仍有距离,但它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冲击,已经全面开始。 2 2015年3月,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以4比1战绩,击败韩国围棋选手李世石,是刺激全球进入人工智能竞速狂潮的标志事件。 人工智能概念由来已久,但最近几年,这个产业才迎来井喷式的大繁荣。这段时间的发展速度与成就取得,远超过去几十年的累积。 这一轮的人工智能大发展,始于2006年,Hinton等人提出的深度学习概念。 在此之前,开发者们更希望直接编写出一套足够智能的程序,但无论如何天才的开发者,编写出的程度都与外界的期望天差地别。 而深度学习则放弃了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再是程序员直接完成所有的代码,而是放手让人工智能自己演化成长。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