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刘作虎似乎是在证明一件有违行业规律的事情:不进机海,不冲销量,不走线下,独立的手机品牌依然能够活得精彩。 在昨天的「一加3T」的发布会上,刘作虎如同收藏家展示他珍视的藏品,将一加历代产品——尤其是「一加3」——在欧美主流媒体斩获的殊荣逐枚列出,在「自夸型发布会」愈来愈有失真效应的时下,寻求信誉背书变得迫在眉睫,连小米也曾将「小米Note」恭呈给到莫博士,借后者的称道转入内销成为「名人合影式」的牌匾。 不过,和同行把这种做法当作锦上添花的点缀不同的是,一加几乎是倾尽全力的追求海外成绩,无论是评价还是消费,它都用了一条极其迂回的道路,来兼容国内市场。 Android主题科技站点Android Headlines、电子硬件媒体The Verge、英国时尚科技杂志《Stuff》、全球零售电商亚马逊??它们唯一的共性在于,都对一加的产品发售青睐有加,并在评分方面不吝溢美。 刘作虎说他在芬兰赫尔辛基这座小城市都看到一两百人排队购买「一加3T」,这让他感到好的产品会自己为自己代言的金句,而这种中国制造能够赢得西方尊重的故事,则又是一种教科书级别的企业家情结。 所以「一加3T」的全球首发,在伦敦而不是北京。 有人将导演分为「作者派」和「技术派」两个类别,前者是自我意识主导的人格,优先满足的是对于作品的理想,像是黑泽明和李安都属于这个阵营,后者则善于调和商业和艺术的中轴线位置,寻求答案上的最优解,比如克里斯托弗·诺兰和科波拉。 若是借用这个划分,j2直播,刘作虎显然会在「作者派」这边,从「婴儿肌肤式的触感」到竹制版的手机背壳,一加的行走印记像极了左岸文艺的正统历史,独立坚持,不卑不亢。 只是,这样的节奏能否适用于称为血流成河亦不过分的国内市场,大概还是存有疑问的。 几个月前,刘作虎在知乎开了一场Live,主题是「如何做一名好的产品经理」,他说偏执不是产品经理的特质,洞察才是,或者说,偏执应是洞察的结果,atv,而非原因。 比如「一加3T」使用的电池是3400毫安的规格,这是源于保守的理念:在事关安全性的选择上,一加只愿意采用行业里已经验证一年半以上的成熟方案,相对新的4000毫安的电池一定能力更强,也不是一定就有危险,但一加就是不愿意以身试险。 我很喜欢「恰恰好先生」这个对于刘作虎的定位,这个在中国制造业浸淫接近二十年的老兵,知道理想的极致和现实的分寸如何平衡。 从一加第三代手机开始,它的起价就在2499元以上,「一加3T」更是提到了2699元,在缺少低端产品供应兜底的情况下,一加可能还是很难成为一家「走量」的手机企业,横向来看,它和「小米Note 2」、「华为P9」、「努比亚Z11」、「OPPO R9s」在相近的定价区间,尽管竞争力度要比两千元以下的水位轻上不少,但是限于购买力的原因,这里的获客成本不容轻视。 在旗舰机型的档位,各大企业如果不是脑子进水,那么就不会在硬件方面失分,处理器、摄像头、屏幕等标准品的采购一定是能买到的最好级别的,剩余的差异化,只在寸土寸金的体验部分,也就是造型(工艺)、系统(软件)和品牌(价值)。 前二者或许还受见仁见智的因素影响,但在品牌上,一加的掣肘之处仍然明显。 刘作虎说只要产品做好了「其他的就都没问题」,这句台词的正面和背面分别是自信和傲慢,这是产品经理的职责,但不是企业家的职责,实际上,后者如果不能扫平产品之外的栅栏,问题一定会破坏产品本身的结构。 否则一加也没必要大老远的在海外树立声誉——就像茅台曾经会把它在几百年前万国博览会上的那次扬名立万不厌其烦的宣传包装——这未尝不是一种机智的营销。 不过这种清远的传播态度能否得到国内市场的买账,尤其是一加亟待的消费规模,还很难说。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