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是本世纪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在其被发现的这35年里,艾滋病波及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种,给人们的健康生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如今,人类与艾滋病的世纪大战仍在进行,期间有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有突出的科技进步和挑战,更有无限的期盼和坚守。我们希望以“世界艾滋病日”为契机,通过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分享人类认识艾滋病的历程和面临的严峻挑战,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推动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创新,为最终根治和消灭艾滋病提供科学的思路和参考。 撰文 1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的发现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和欧洲相继报告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新型免疫缺陷综合症”,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艾滋病(AIDS)”。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数量和功能严重损失,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卡波氏肉瘤(KS)和一系列的机会性感染,包括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巨细胞病毒(CMV)和粘膜念珠菌感染等(图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多数病人是具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较活跃的男男同性恋。他们主要集中居住在大中城市,以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和纽约及法国的巴黎为主要代表。当时的美国,肺孢子虫肺炎是严重免疫抑制病人专有的疾病,在健康人群中极其少见。同时,这种“新型免疫缺陷综合症”还在男男同性恋的异性伴侣、静脉吸毒以及一些输过血和血制品的人群中逐渐发现,说明这种疾病很可能是由一种新型病原体导致的全新的传染性疾病。
atv,清华艾滋中心主任给你讲艾滋" src="http://www.wzatv.cc/atv/uploads/allimg/161201/10130A410_0.jpeg" /> 图1 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于1981年发布的“艾滋病发现”的报告 艾滋病发现的同期,世界上多个实验室启动了寻找新型病原体的研究。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西诺西和蒙塔尼研究团队,率先从一些同性恋患者体内的T淋巴细胞中分离出具有逆转录酶活性的病毒。由于逆转录病毒在正常人体极其罕见,两位法国科学家推测他们分离出的这种病毒,很可能是新型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元凶。该病毒经美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罗伯特·加洛教授确认,是一种新型的人类逆转录病毒(图2)。1988年,该病毒被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艾滋病病毒。20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授予了法国科学家西诺西和蒙塔尼,以表彰他们在该领域的重大发现。
图2 1983年,在美国《科学》杂志相继发表的有关分离艾滋病病毒的代表性文章(上)和当时电镜下观察到的病毒和感染的淋巴细胞(Science 220:868,May 20,1983)(下) 2艾滋病是如何发作的? 艾滋病是HIV-1感染引起的以CD4+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综合性免疫缺陷疾病。它致使整个人体免疫功能遭到破坏,最终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导致死亡。HIV-1在感染者体内的复制以及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大概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感染与扩增期,第二是动态平衡期,第三是急剧复制与扩增期。这三个时期与临床上所说的急性期、慢性期和终末期相对应(图3)。第一期,由于HIV-1特异性的免疫反应还未产生,HIV-1在体内的复制与扩增速度很快,在短短的2-3周内,血浆中HIV-1的数量就可以高达每毫升106 -107,并伴有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数量快速下降。第二期,免疫系统的激活对HIV-1的复制和扩增产生了很强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和HIV-1的复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平衡,可持续大约10年左右,反应在血浆中HIV-1数量上大约为每毫升103 -104 。这种HIV-1数量上的平衡,不是绝对静止的平衡,而是HIV-1的不断产生和被清除的平衡。期间,CD4+ T淋巴细胞持续下降。第三期,由于HIV-1的长期感染与复制,CD4+ T淋巴细胞数量下降至每微升血小于200个,导致免疫系统全面衰亡殆尽,HIV-1进入急剧复制与扩增期,反应为血浆中HIV-1数量的急剧上升。最终,诱发多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导致病人死亡。
图3 HIV-1感染的自然疾病进程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