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由 Mingke 原创,转载时已获作者授权。转载时已获得作者授权。 我不是针对谁,只是在座现在所有做 C 端智能助理的都是坑。 - S 先生 对群嘲做一个限定 现在:在 “API 困境” 被解决之前(后详)。 人工智能助理:这里指的是 Intelligent Personal Assistant/Agent (IPA)又称为 Virtual Personal Assistant/Agent(VPA)——帮助个人完成多项任务或多项服务的虚拟助理,当前讨论的核心驱动力是人工智能。(什么你说用人来做处理单元?那是呼叫中心,也叫客服,最看不起挂羊头卖狗肉的了。) 在座:不止是创业公司,大公司也搞不定,国内国外无所谓。 都是坑:创业公司做消费端的虚拟助理,一定无法实现消费级产品效果。对于巨头也是,我相信大部分的相关负责人都以 “进步” 为目标,而不敢跟自家 CEO 担保要以 “搞定” 为目标。 什么是智能助理?智能助理属于对话式服务 两者的边界不是很清晰,智能助理的功能在前面解释过了;而 “对话式服务(Conversational Service/Commerce)”——这是包含智能助理在内的多个产品形态统称,核心特点是: 对话式:人机交互的方式由图形化交互(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变为以对话作为交互方式(CUI-Conversational User Interface 业界暂时还没有定义,这是我自己瞎编的),就是用说话来代替触摸或者鼠标,操作计算设备。 服务:提供服务,解决问题都算,如订机票,购买礼物等。不包括信息查询(如天气)。
Facebook M, 真人和 AI 结合的服务 去年(2015)起来的这一波对话式服务在硅谷有多火?看看创业团队增长的数量就知道了:2015 年的时候有 129 个类似的项目出现,而 14 年的时候才 42 个。
Tracxn Report:Conversational Commerce 在各类科技博客上,对 的讨论也非常热烈,尤其是在 medium.com上有大量的探讨。基本的观点就是” 对话式的交互将会成为下一个风口,大家赶紧上啊!“。截止到 2016 年 6 月的时候,在 Producthunt 上标记为对话式服务(ConvComm)的有一百多个创业项目。 除了智能助理以外,还有很多类似的概念如 Digital Agent、Bot、Service Bot、 Chatbot、P2P 的电商。比如 Operator 现在用真人专家帮用户做消费决策,在过去尝试过用 Bot/AI 但可惜,或者 Magic 模式,完全是靠” 真人帮懒人用 app“驱动运营。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助理——就像 IBM 提到的一样,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规模化。 智能助理应该解决服务需求 巨头的人工智能助理基本都已亮相了: Facebook M Amazon Echo Google Assistant,Allo Apple Siri IBM Watson Microsoft Cortana 以上智能助理的服务范围大都是在信息检索,帮助用户获得资讯。绝大多数的内容是不牵涉 “推理” 的查询类信息服务。比如: 明天的天气 找附近的星巴克 苹果的股票信息 …… 如果用户问到在基础信息以上,一旦牵涉推理的问题,就无能为力了。比如: 明天这个天气状况会造成航班延误么? 附近的星巴克可以用支付宝么? 我什么时候该买苹果的股票? 使用体验方面,这些助理的服务范围覆盖面基本跟当前所有引擎一样。在设计逻辑上,基本都是基于用命名实体识别来代替打字输入关键词然后返回检索结果 SERP。而信息检索,离人们要完成的服务需求有很大的区别。 就好像 Viv.ai 的联合创始人 Dag Kittlaus 说的,当初他创建 Siri 的时候,是想要重新挑战移动服务,而不是造一个 Chatbot。
Dag Kittlaus(中间) 除此以外,巨头的助理与其关联生态产生的操作关联。比如 Siri 对 iOS 和 macOS 的操作;Cortana 对 Windows 的操作;Echo 对关联智能家居设备的操作等等。此类操作的一个特点,是对结果非常的确定,出现个性化选择范围非常的少。 另一方面,对于创业项目而言,因为不具备类似的生态和硬件入口条件,大都定位在资讯和服务上。我们选择 Producthunt 当中排在最前 150 位的项目进行分析,其中高达 70% 的项目定位都在 2C 的个人助理(Agent)上,其中大部分都想做切入服务,包括垂直类的和多任务的。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