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丨余建军 - - 整理丨王艳 - 编者按 余建军是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在11月10日好未来主办的首届未来同学会上,余建军作为嘉宾做了关于“如何打造一个2.5亿用户音频内容平台”的分享。在这篇文章中,你可以看到: ①短视频风口下,音频为什么还能活得好? ②内容创业如何实现商业变现? ③从天使轮到A轮的公司如何跨域“死亡谷”? 在不修改原意的基础上,小饭桌对嘉宾分享内容进行了如下整理: 未来的机会在于帮用户省时间而不是抢时间 我是在2012年大概6、7月份才定下来做音频的,atv,核心逻辑就是看未来的趋势,比如开车、挤公交地铁、跑步、做家务等是过去的媒体没法到达的场景,而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后,我们直觉上认为音频是最好的载体。 目前喜马拉雅大概有近三亿的手机端用户,人均收听时长110分钟。音频其实是一个已经被边缘化的市场,过去只有几千万人在听广播,但是由于音频的内容供给和传播载体发生变化,现在用户很多,尤其一二线城市比较典型。
我们希望未来音频成为全新的生活方式,所以对它进行了提炼,提出一种叫“新生活”的概念:从内容生产来说,人人都是主播;另外在载体上,音频不仅可以通过手机、车,还能通过其他智能硬件传播。 音频的价值来自于它独特的使用场景:卫生间、厨房、卧室……只要场景在,你又抓住这个场景的路口,怎么样也死不了的,庆幸的是喜马拉雅抓住了使用场景这个关键点。 我们对于喜马拉雅的思考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我们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音频APP,2014年的时候上升到一个音频生态圈:上游要变革内容的生产方式,让所有可能生产优质内容的人都能成为你的合作伙伴;载体上不仅仅依托于手机,更要发展到各种终端。 在下游分发的创新上,除去手机、车这种硬件,喜马拉雅做的inside可以让智能家居公司、车机公司都来调我们的内容,喜马拉雅将来要实现万物有声。音频最主要的使用场景是家里、路上和车上,要考虑如何实现这三个场景的有效触达。 目前喜马拉雅的整体定位是一个原创平台、网络分发平台,它自己是不断生长,不断演化的音频生态。 内容创新在过去两三年成为了风口,我观察到未来内容的几个相关趋势: 一个是内容生产专业化和深度优质化,因为越简单内容的创造越没有竞争壁垒;内容产业也开始快速融合;对于培训这样的平台来说,优点是变现能力很强,缺点是到达能力偏弱,做法是能否成为知识网红,天然地成为流量源,聚焦、吸引流量。 第二个是,内容智能化分发是非常明显的趋势,基于大数据和时间、空间甚至人类的情绪场景进行精准分发。 第三个是,内容收费是远比广告更好的模式。内容付费变现效率比广告高一到两个数量级。音频是用户更好获取信息的方式,因为所有的应用都是在抢用户时间,所以未来有机会的事情是帮别人省时间而不是占有时间。 “胸大”的去直播 “脑大”的来喜马拉雅 互联网确实是一波又一波的冲浪模型,当人群、习惯、政策发生变化时,变化在什么地方,机会往往就在什么地方。 创业时除了在趋势上的判断,还有微观上的执行。 做喜马拉雅时,我们做了几个月的调研才初步判断觉得这个东西应该能成。调研时小样本的验证非常关键,这个验证通常别人是没法代替创始人本人的,他对场景的理解极其关键。 对需求的理解需要从多维度考虑: 首先是强度:到底是刚需还是被刚需,这是很容易判断错误的地方。 第二是大众和小众的关系,又刚需又大众的通常是BAT的机会,如何找到小众被大家忽略又能长成大众的项目,需要判断这个场景是否是多数人的场景。比如喜马拉雅就是抓住了多数人“内心痛苦”这个场景,把这个问题解决,就有可能从小众长成大众。 第三个是频率,创业时越是高频的东西,越适合作为切入点,高频的使用,低频的商业变现路径。 对内容创业来说最好的是自带流量,天然地离钱近,就像KEEP就是先通过视频让用户养成粘性,形成社群聚集,再做商业变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