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原创内容不被盗版就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笔者就曾经因为文章被人整段抄袭而捶胸顿足,抄袭者还上了头条……这一点上,传统的文字内容非常容易被模仿借鉴,而像喜马拉雅的语音内容、映客这样的直播内容,快手上的短视频,更容易得到版权上的保护。 9、如何带来稳定的复购,而不是火一把就死? 今天的很多内容付费产品走的是“爆品战略”,从分答的热潮,到李翔商业内参的年度包,往往能在短期内引发消费者的热捧。 但是就如分答这样,你说偷听名人八卦或者实用资讯有没有需求?短期内肯定有,至少我得试一试。可试了几把爽完了之后,你要让我为这个事情持续买单,感觉有点难。 以上9个问题,如果有内容平台能够解决,或许将带来完全不同的供给端生态,甚至很多雨露均沾的创作者,也会开始考虑“独家”了,只要“独家”的获利(比如内容付费)明显高于多平台的流量获取,那么谁会和钱过不去呢? 内容平台的努力方向非常明确,让已经成名的大v影响力变现,让有潜力的后来者获得流量暴增的“上升通道”,同时先赚一点小钱。总之一切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内容。 七、“内容+参与感”是护城河 内容创业者们永远要把读者变成关注者、关注者变成粉丝,可是粉丝怎么孕育?不仅需要内容的极大突出,还需要一种“群体性的归属环境”。 而对于内容平台来说,再优质的内容也只是一对多地单向传递,要让用户对平台有更多的忠诚,最好的办法就是提供一种附加的双向体验——参与感。内容和social(社交社区社群)一定会联姻,让用户不仅消费内容、还能享受“参与感”的内容社区一定是未来。 同样是阅读内容,很多人习惯于在微信公众号阅读,是因为不仅可以阅读,还可以立刻分享到朋友圈给自己增加逼格、或者表明某种态度,也可以给别人的分享点赞或评论,自然而然地完成一次社交沟通。 同样是阅读新闻资讯,很多人喜欢在微博阅读,因为微博提供了一种“公共事件的参与感”,你不仅和名人面对面,还可以与志同道合的粉丝们一起行动,点击转发评论赞共同参与到某个“改变中国”的行动中。 同样是阅读兴趣专业,很多人会去知乎,不仅是因为可以找到更加平易近人的民间大神与之社交,更是因为不同话题引发的深度撕逼大战——每天围观大战的最新进展、又有新的东西爆出来,这个感觉非常爽。 以上三者,都是内容与social结合、形成参与感的案例,未来的内容平台的竞争其实就是看谁——通过稳定优质的内容预期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通过强烈的参与感将构筑起用户的“归属感”,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安抚了内容创业者的三心二意,使平台不可替代,今后即便出现一样内容优质的平台,他们也不会流失了。 八、可见的趋势 有流量红利、流量粘性、流量变现潜力的内容才具备商业价值,才是真正的内容创业。这就好像app一定是一门生意,但是很多人却突发奇想把他做成了“情怀”,结果就一定被市场现实所惩罚。从这个角度看,内容创业和app一样,看似0门槛,其实门槛一点都不低。 app已死?内容永生?其实这并不重要,“流量红利变现”一定是这个时代一以贯之的商业主题。接下来的趋势,会与app时代大致相仿: 1、内容开始升级,“通用型”的内容创业时代即将结束,接下来这个市场将更加地专业和细分,更加专业垂直、转化率更高的内容会日益被看好,专业领域的内容消费会成为一个钱途越来越明朗的事情。 2、内容创业者(网红)开始升级,一味卖弄着大胸和锥子脸的“通用型”网红时代也将结束,人们渐渐审美疲劳,但是争先恐后涌入这个市场的“同质化”竞争者却一点都不会减少,蛋糕越来越小。一个更加专业垂直、转化率更高的“内容网红”时代即将到来,正如喜马拉雅的余建军指出的那样,人们对“好内容”提出了越来越高的内容,核心是人格化、干货足、娱乐化,每一个领域都需要深度的内容,而深度内容的提供者知识网红将会大行其道。 3、内容更加地“人化”,与社交、消费升级更深刻地联姻。未来会出现更多像知乎、微博这样的平台,你说不清它是内容平台、娱乐媒体、社交还是社区?你只知道,那是一个具有强大归属感的精神家园,你大好的青春年华正消耗在那里。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