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的流量才有商业价值,咪蒙的粉丝很多都是压抑已久的已婚少妇,消费能力强且感情用事,她们备受压抑想要发泄和脆弱的小市民优越感被她牢牢抓住,结果就是远超一般的转化率。 对于笔者来说,如果这篇文章发出去,加我的都是优秀同行或相关领域的达人,那当然极度受用,但如果加我的都是微商呢? 3、流量的粘性如何获得? 如果流量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生意就别想做大了。所以内容创业者们太拼了,每天都在琢磨着如何把偶然阅读的用户变成关注者,把关注者变成粉丝,把粉丝变成钱。 我们高频率地使用某个app,是因为他带来的“效率依赖”;持续关注某个公众号,一定是因为对其内容质量的稳定预期;而一旦成为粉丝,则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认同,则哪怕内容良莠不齐、状况频出也无所谓,粉丝会帮你找理由的。 这就像韩寒成名以后,即便后头的小说质量良莠不齐、不能带来《三重门》那样眼前一亮的感觉,但作为粉丝大家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力挺他。有了粉丝就有了“现实扭曲力场”,这是一种类似品牌的人格影响力,即便出错粉丝也会为你脑补理由。 但是达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尽管平台众多,每一个创业者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气场的最佳媒介,就像papi酱的视频一定要短要变声,有的人可能就是行文之间特别有着动人张力,有的人适合用呆萌的二次元漫画与人交流,有的人可能一露颜值就会让大多数外貌协会缴械投降,有的人可能需要声音平台,用磁性的声音传递特有的现实扭曲力场。 (二)创作问题 4、创作如何低成本高效能? 读者们是有“心理阈值”的,如果不能让他们成为粉丝,他们就会渐渐对你麻木。那么下一次,你必需写出“更强刺激”的内容才能重获关注,可是哪有那么简单?即便笔者这样业余写作的人,也常常担心自己的“过气”。这时候,一个平台能否降低内容创作的成本和压力就非常关键。 为什么直播平台上都是网红脸们重复无聊的“谢谢点亮谢谢关注”,那是因为在直播平台上生产更高层次的内容成本太高,对网红脸来说普遍压力山大。如果有谁能恰好解决这个创作成本的问题,比如美播正在尝试的游戏综艺直播间,或许可以带来新的直播局面。 再举一例,喜马拉雅上《奇葩说》老僵尸们的《好好说话》预计年入5000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音这样一个平台,特别适合传递“口才大咖”们特有的现实扭曲魅力,毕竟说话好不好还是得去听。这一点是传统的文字不可比拟的,但如果每集都去做视频又太麻烦、成本太高,难以想象一口气做个几百期。 5、能否持续提升创作能力? 准确地说,是更好地提升“商业化”写作(带来流量的写作)的能力,如何第一时间获得用户的反馈数据并分析研究,如何不断迭代调优逼近用户的g点,进而提升转化率?网络文学大流行那会儿,起点17k会有专门的班,教授各种快速抓住读者的套路;今天,喜马拉雅则提供了完整的内容孵化服务体系,从数据分析、商业化课程、众创空间到基金扶持,今日头条和新浪提供的各种内容孵化空间、扶持政策,都是要伴随着内容创业者一步步成长。 (三)盈利问题 6、如何提供更丰富便利的盈利手段? 不论是订阅、一次性付费、增值服务收费、打赏还是广告植入,总之一定要给内容创业者们更丰富的赚钱选择,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有饭吃。 最近疯传的陌陌上赚了两千多万的直播少女不太冷,一时间攒足了眼球,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背后很重要的一点是直播的盈利本身简单粗暴快速。喜马拉雅上则是付费内容、付费会员和打赏结合,上海音乐教师田艺苗的“古典音乐很难吗”,一人策划制作,年收入千万级,这在过去也是不可想象的。 7、如何更好地对接“上游”? 所谓上游,就是各种各样调性相合的商家,这都可能是内容创业者的广告主和收入来源,目前这种对接依然是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下进行,容易出现各种“忽悠和不信任”,如果谁能更透明高效地撮合呢? 8、如何更好地保护内容创业者的权益?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