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平台流量混战已过,进入商业化下半场,无论是直播老将映客、主打电商的天猫直播、基于陌生社交的陌陌、还是绑定微博的一直播等,都纷纷开启了商业变现的首轮争夺战,直播平台商业化进程来势汹汹,这也预示着直播平台的“野蛮生长”期接近尾声。 前期因为有资本的“哺乳”,直播平台就算不卖广告也能存活。但随着竞争进入白热化,盈利自我“造血”成为每个直播平台必考的科目,但不幸的消息是目前仅有陌陌、映客、微博(一直播)等少数几家交出了盈利的答卷。盈利难道真的只能是美梦一场? 噩梦还是美梦,谈钱先理清逻辑 经历了前期的乱战,直播平台已渐渐呈现“马太效应”,多数挣扎在生死边缘,亿级市场成了一场噩梦,第一阵营的少数几家在“内容、资本辅佐、主播、格局阵营”等核心元素上也各有优劣,形成完整商业闭环的更是极少数,于是盈利就成了暂未实现的美梦。而其背后,则是对盈利结构、方式理解和选择的失误,这表现在: 一、不是没流水,是钱流向了主播 直播没钱是假,但没赚钱却是真,在直播成本结构中,主播分成/主播签约是除了带宽和运营成本外的第一大头。 这从虎牙的财报中就可以窥见一斑。数据显示,虎牙2015年四个季度的营收分别为5500万元、8530万元、8240万元和1.336亿元,但以主播分成和内容为主的成本分别为6.727亿元、8.333亿元、9.055亿元和8.073亿元。今年2月份,虎牙以3亿元天价签约“电竞第一女神”Miss,直接刷新行业签约纪录。同是主打电竞直播的斗鱼,签约主播每年也要1.1亿元。另外一份《游戏直播行业身价TOP主播排行》榜单显示,前英雄联盟职业选手、电竞解说主播若风的签约费用竟高达2000万元一年,该榜单前14位主播签约费用都高于1000万元,即便是其他一线主播的签约费用也都在百万级别。 除了签约还有分成,据雪球的研究报告显示,传统秀场模式的平台主播按6:3:1分成,从而支撑了平台的可持续、高盈利发展。但移动端泛娱乐直播平台竞争异常惨烈,比如,映客从原来的32%直接提高到约60%;花椒直播几乎将90%以上分给主播;这直接的结果就是红了主播,亏了平台。 而且对于那些高知名度自带流量和粉丝的主播,各大直播平台还开展“挖角大战”。最后直播平台耗费巨资培养出的网红被对手挖走,落得人财两空,让整个直播行业又陷入了另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反过来看,从映客曝光的财务数据来看,2015年净利润为167.28万(未经审计),其盈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不与直播签约,最多只是给部分头牌主播数千元补贴,由此,映客就节省下巨额的签约费用。 况且把绝大多数流量都耗在少量头部主播/网上身上,这与全民直播的定位也相悖。 所以要实现盈利的第一要务就是缩减甚至砍掉对于主播的财务开支,寻找与主播互利共生的合作模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比如对主播进行培训、运营以及包装、拓展,从素人—网红—艺人—品牌主的全产业链流程打通,用平台资源换主播IP资源。 二、不是没流量,是缺乏有效转化 有人把直播平台与主播的尴尬关系归结于流量,认为“如果平台本身就有流量,主播就在依赖你。如果你本身没有流量,就要依赖主播来给你拉流量,那毫无疑问就要贴钱去做了。”确实,直播就是个流量游戏,但贴钱的根本原因还不是没有流量,而是没有自然稳定的优质流量并形成转化。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