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自己就是一张庞大的网络,通过算法可以提高整体出行的效率。目前滴滴已经做到基本可以预测一个地区、甚至一座楼十五分钟后进进出出的动态供需,而且精准度已经达到90%。 作为互联网公司,滴滴本来应该干的事情是去创新,提升效率,把技术与商业结合,形成循环,直播,占领业界的制高点。迎接下一波技术浪潮的来临。 而新政的落地,却让滴滴把精力放到与众多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博弈上面去。分散滴滴的资源,阻碍滴滴的创新,这才是新政对滴滴最大的影响。 从网约车政策的历史看,政策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中国的互联网约租车政策很有意思。最初网约车被当作黑车严打,之后交通部明确表态不支持。而后随着网约车的遍地开花,主管部门终于出台了管理办法,但是管理办法把网约车视同出租车管理,引发媒体的口诛笔伐。 终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网约车有了合法身份,而暂行办法又给了地方管理部门设租的空间,于是有了户籍的规定。 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政策的征求意见,政策的发布,政策的执行,真实的执行情况是四个问题。 在发布、过渡、执行的过程中,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会调整,即使制订者不主动调整,实际执行也会达成一个符合现实情况的平衡。所以政策还会有变数,现在看到的东西,过一两年可能就会完全不同。 而从国家层面上看,网约车背后所代表的技术是大势所趋,有需求有市场,新的匹配方式跟传统迅游式出行相比,是先进生产力。不合时宜、违背趋势的办法在现实执行中自然会碰壁。 国家应该做的是因势利导,让网约车公司赚钱,但是要鼓励它们把赚到的钱用于提升效率,加强技术研发,用到汽车和互联网的创新上面去。 大国崛起的背后必将是技术革命,Windows时代给了微软,j2直播,手机时代给了iOS与安卓。人工智能时代呢? 无人驾驶都知道是趋势,而网约车是无人驾驶产业最不应该缺席的一方,也是最容易循环起来的。政府完全可以用给政策的方式,鼓励滴滴去参与先进技术、人工智能的研发,抢占行业的制高点,代表中国公司去参与世界级竞争。 同样,新能源也是趋势,新能源只有跑起来才会有效益,靠骗国家补贴不是长久之计。跑60万公里,新能源汽车就比燃油车划算,网约车公司大量采购国产的新能源汽车,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工业,动力电池工业才会发展起来。 所以,政策的制订者不应该把网约车当作出租车的替代和竞争者来看,而是要把网约车公司当作未来的创新者,引导它们提升效率,创新科技,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英雄公司。 不然的话,下一个时代,中国也许用着特斯拉、苹果的汽车,内载着Uber的系统。核心利润交出去,国内公司只能敲敲边鼓,做做搬运工。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