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硬科技”概念的提出者、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倍感欣慰。5年前,当他首次提出这个概念时,并没有太多人在意。彼时,互联网创业如火如荼,复制已经得到验证的美国商业模式并在资本的驱动下迅速跑马圈地、继而谋求上市赚快钱,是备受推崇的成功法门。 直到突然间,资本寒冬降临,迫使整个创投圈停下脚步进行反思。在寻找下一个“发动机”时,“硬科技”让人眼前一亮。 不过,在米磊看来,单从创投角度看“硬科技”难免狭隘,他更愿意依托更为宏观的历史背景来解读。 宏观背景下的“硬动因”与“硬机遇” 米磊如是定义“硬科技(Deep-Technology)”:“以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航空航天、脑科学、光子芯片、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区别于由互联网模式创新构成的虚拟世界,属于由科技创新构成的物理世界。是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持续积累才能形成的原创技术。具有极高技术门槛和技术壁垒,难以被复制和模仿。是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深远而广泛影响的革命性技术,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更严格地说,这是当下这个时代“硬科技”的定义。 如果放到历史长河中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硬科技”,而且,都曾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米磊把人类“硬科技”发展史分成了4个部分:石器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智能时代。 从石器时代到智能时代,“硬科技”的每次更迭,不仅仅带动着社会生产力完成一次飞跃,而且也拓展了人类对于世界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比如,空间维度上:石器时代依靠徒步迁徙只能在一小块地区活动;农业时代利用马车和帆船,可以在整个国内发展;而到了工业时代,汽车、火车和飞机的普及让人类可以自由穿梭于全球;在智能时代,航天技术的发展则让我们的双脚可以踏进太阳系其它星球。 最重要的是,在每一个更迭的临界点上,都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米磊认为,工业时代的“硬科技”塑造了当今的世界竞争格局。 回溯历史。 18世纪,蒸汽机的到来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全球进入蒸汽时代,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的巨大飞跃。与此同时,蒸汽机的起源地——英国——成为全球霸主。 也正是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曾经领先世界几千年的中国开始被西方国家全面超越。 1870到190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展开,人类世界进入到电气化时代,而美国则把握住了这个机遇,并于1894年GDP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一。 米磊告诉记者,“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历史上全球最富有的75个人中,有1/5的人都出生在1830年到1840年这10年。为什么?因为刚好在他们三十多岁的时候,赶上了美国大发展的时代机遇。” 随后,1960年开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世界从电气化时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美国再次抓住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机遇,保持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表面来看,信息化时代因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爆发,不过,米磊认为,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在于底层“硬科技”的突破,“二十世纪的四大发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器彻底改写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为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四大发明中,激光和光纤的出现让光纤通信成为可能,从而促使互联网诞生。1992年,美国开始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如果没有这个‘硬科技’的基础设施建成,就不可能有今天的互联网,也就没有谷歌和BAT”。 在互联网发展历史进程中,硅谷无疑是个圣地。为此,米磊还特意跑到美国做了一番考察,然后验证了他的判断:“硬科技”开路,互联网服务追随而至。 事实上,硅谷之所以称之为硅谷,是因为它是从“硬科技”——集成电路芯片起家,而硅是芯片的核心原料。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集成电路的发展,就不会有互联网的出现。 Google、Apple、Facebook等互联网公司风光的背后,离不开通用、3M、康宁、ARM、波音、英特尔、德州仪器等“硬科技”公司的默默支撑。 时代变迁,转型“硬拐点” 互联网行业在整个信息时代大放光芒,几乎掩盖了其背后的支撑力量。然而,没有永恒的辉煌。 就在今年初,英特尔公司宣布摩尔定律失效。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