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天空总有无限的热忱和遐想,渴望立足高空触及未知领域。多年之前很多人只是将纸飞机投向高处的孩子,纸飞机承载着对飞翔和天空的探索。如今,连接天空与地面的载体是代替人类飞翔的无人机,操纵飞翔成为人们搏击长空的另一种体验。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人机早已不是一种飞行娱乐,更作为一种新生产品努力融合至各个领域。据某机构数据,2015年,全球无人机大约销售58.7万架,其中军用无人机约占3%,民用无人机占97%。民用无人机销量中,专业级无人机销量约17.1万架,消费级无人机销量约39.9万架。 2011至2015五年时间,中国企业大疆创新在全球的销售额增加了近100倍,目前综合实力排名全球首位。而据长江证券预测,中国民用无人机2015年总产值约13.5亿元,到2020年大众消费类市场空间260亿元;专业发烧类市场空间40亿元;行业应用类市场空间815亿元,总体上至2020年行业产值将超过千亿。 关于无人机的各项眼花缭乱而又让人激动地数据,以及充满想象力的前景,早在一片狂热之中被反复提及了许多次。但是,抛开这些鲜亮的数据,从应用角度出发,无人机真的会如想象那般,全民普及,前景无限吗? 无人机将会让天空和马路一样不再安全可靠 早在2013年亚马逊已经尝试用遥控无人机运送小型包裹,京东布局村庄无人机送货也在之前引发热议,而热衷于开发“无人机送货”公司或者机构并不少,比如 Google、DHL、顺丰、中国邮政等等。但巨头们倾力宣扬的无人机快递会成为未来物流业的一把利器却让人质疑。 因为,即使无人机的各项技术达到成熟近乎完美的程度,企图将村庄无人机送快递的模式复制到物流更加集中的城市,并且大规模应用,所面临的问题都绝不是安全挑战那么简单。而这些挑战不仅仅局限于无人机快递方面。 事实上,无人机这种空中飞行产品,一旦在人群密集的区域发生“炸机”事件后果可想而知。而现实中已经有多起无人机伤人事件,连我们引以为傲的无人机巨头大疆,仅今年6月就发生了30多起事故,未来几年随着技术门槛降低、数量不断增长,与汽车事故一样,无人机极有可能会成为威胁公众安全的潜在隐患。 或许几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后,无人机的技术,包括续航能力、避障、适应恶劣天气等,能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并大大增强了无人机的安全性,但是,技术绝不会彻底杜绝隐患。因为任何一种产品都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率,也没有一种技术能百分之百地检测出瑕疵品的存在。无人机的瑕疵很有可能在飞行过程中显现,在未来更加注重人身安全和自由的趋势下,坠机事故或者无人机犯罪一旦发生,很有可能会刺激受伤人士抗议无人机的使用,虽然可能没卵用,但天空会越来越让人没有安全感。 就像曾经的道路,在没有汽车之前是相对安全的,但现在,我们走在路上必须随时注意身边奔驰来往的车辆。现在的天空,虽然被雾霾阻挡了视线,但起码相对是安全的。而未来的天空,可能会让我们比走在马路上更加感觉不安,因为人类的肉眼根本无从辨别,隐藏在雾霾之中的危险无人机会什么时候出现在头顶。 所以,没有人能阻挡无人机的发展趋势,但是无人机也无法阻挡地面上的人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 人为操控和犯罪是技术无法克服的不安定因素 安全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而无人机飞行起码很长一段时间离不开人的操作。尤其对新手来讲,稍微操作不当就会引发坠机或者碰撞,而本身就怀有其他目的的操控者更是难以杜绝。或许未来会从操作员资格上稍加限制,但无人机所需要的专门操作员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是否需要一定的执照?如何杜绝无照操作?这些至今都没有一个系统的定论。 技术无罪,但技术的使用者我们却难以控制,利用无人机运毒甚至恐怖袭击的犯罪事实不是没有发生过。而如今,这正成为一种新的挑战。几年前,韩国曾担心朝鲜用无人机携带炸弹发动自杀式袭击。如今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美军就已经直面这种新威胁。更糟糕的是,美军当下暂时并没找到有效的应对手段。 一旦无人机达到普及的程度,使用这一工具犯罪会非常便利,因为无人机本身在空中就加剧了阻止犯罪的难度,再加上远距离操控和实时监控的缺乏,将会非常难确定犯罪嫌疑人和搜索犯罪证据。一些社会极端分子会利用无人机携带引爆器,即便是微量炸药也足以引发大规模伤人事件。而这种暴恐袭击,普通人甚至机构将很难分辨和预防,毕竟让普通人从地面识别空中众多的无人机那一架是危险的,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