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疾病的早期诊断,疫苗也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例如最近在中国获准上市的子宫颈癌疫苗可以有效降低75%的子宫颈癌发病率。来自亚利桑那州大学的George Poste教授在会议的演讲中称他们的团队希望通过研究病毒的通用抗原的结构,研制出针对某一类病毒(例如流感病毒)的全效性疫苗。他也提出了设计出一种可以防御未来流行性疾病大爆发的X试剂(Agent X)的概念。 George Poste教授 在手术治疗方面,机器人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虽然直觉外科(intuitivesurgical)的达芬奇微创外科手术系统仍然在垄断着市场,但欧洲已有多家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微创手术机器人,希望分一杯羹。此次会议上,直觉外科的副总裁Dr. Catherine Mohr介绍了直觉外科在癌症外科手术上的新进展,它们可以通过荧光染色识别肿瘤,并利用微创机器人精确地切除肿瘤组织。直觉外科也放眼中国市场,它们于九月刚刚宣布与复星医药的合作,致力于研发、生产和销售针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的产品。另外,搭载AI的手术机器人独立进行外科手术也将会是一个大趋势。Dr. Amir Szold在会议上展示了智能机器人已经可以自行缝合手术伤口。笔者认为,至少在未来的二十年里,机器人还不会取代外科手术医生,他们更可能是合作互助的关系。
Dr. Catherine Mohr在会议上展示达芬奇系统及以荧光染色辅助癌变组织切除的技术
Dr. Amir Szold会议上介绍医疗机器人大最新发展 除此之外,VR技术将会对远程医疗提供技术支持。而3D打印器官等还停留在概念和基础研发的阶段。 三、个体化与精准医疗 目前,每一种药物和疗法的批准都要经过上千人的临床实验以确定其疗效和副作用。然而,这种为了确定药物的效用和安全性的方法,却忽视了个体差异这个事实。在基因和组学测试都成为可能的今天,针对个体特性的精准医疗就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精准医疗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对基因、各种组学与疾病和药物反应性相关性的分析,将成为了解个体差异的基础知识。通过互联网,医生们可以更加快速、系统地互通有无、了解相关疾病的新资讯。Dr. Marty Tenanbaum创建的Cancer Commons收集并分析真实的癌症案例,用以建立知识网络并与医生及时互动,以帮助医生决定更适合每个癌症病人的治疗方案。笔者认为,随着病例的数字化,建立这样的能够收集并分析病例的智能数据库将会在十年内普及。届时,智能系统就会分析并整合大量真实病例的数据,为医生提供药物、剂量、甚至手术的参考。 Dr. Marty Tenanbaum 另一方面,为每个病人合成针对性药物,或是利用RNA干扰、Crispr/Cas9等生物技术,也会在十年内成为可能。 四、医生与病人之间互动的新生态 从第一代iphone发布至今天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智能手机已经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在的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不仅可以测量你的心跳、监测你的睡眠质量,还可以将你的健康状况实时同步给你的医生。随着与医疗相关的传感器和软件的爆发式增长,智能手机将会成为便携的医疗设备,这使得病人自己产生的数据(patient-generated date)成为重要的健康活医疗记录,也使得未来医疗的中心由医院、医生转移到病人身上(patient-centered)。另外一些app平台则可以让医生更方便地了解病人离开医院后(off-hospital)的用药及恢复情况,减少到医院的复诊次数。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的病人,医生也可以开给他们相应的app,提醒服药时间,以及帮助病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过上更为健康、对疾病治疗有益的生活。与会的大多数医生表示目前还没有广泛使用这类app,但他们相信在未来的三五年,当这些app更加完善,他们会更倾向于采取这样的方式帮助病人治疗疾病、改善健康。 … … … … … … … …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