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共享出行的探索从未停止,继汽车共享之后,人们又将目光聚焦在了共享自行车领域,几乎同时出现的摩拜单车与ofo,成为资本疯狂跟进的对象,尤其是ofo,一年的时间就已经完成了 C 轮融资,金额为 1.3 亿美元。对于资本市场来讲,之所以资本如此热衷,其实都在期待着中国市场下一个独角兽的出现。 ofo起源于校园市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从一年前的“默默无闻”,到现在处于风口浪尖,ofo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一次转身,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科技巨头的疯狂注资。在外界看来,共享自行车领域到底有没有前景还非常值得考量,但资本的眼光是最敏锐的。 尤其是现在,曾投资饿了么以及滴滴的投资人朱啸虎已经投资了ofo,共享单车的未来似乎明朗了起来。而年仅25岁的ofo创始人戴威甚至称目前ofo的优势在于毛利率高,这是不是意味着ofo已经找到了盈利的模式,并且未来的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ofo非常符合绿色出行的理念,同时与摩拜单车相比,ofo也更加符合共享出行的概念,ofo与目前共享汽车领域的巨头滴滴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与滴滴一样,ofo也不是生产者,而是连接者;其次,ofo与滴滴有许多共同的投资者。正因如此,ofo在业务上与滴滴也有着更多的合作的可能,例如ofo或许可以很好地解决滴滴短途内出行的难题。在ofo创始人戴威看来,只所以选择自行车,是因为它是人们“need”的东西,“need”就代表着有市场。ofo的主要受众群体自然是在校大学生,ofo确实也为高校内学生的短途出行带来了方便。 那么,进入到社会化运营之后,ofo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ofo有望成为共享自行车领域的独角兽? 根据ofo方面的介绍,目前ofo的自行车已经覆盖了200个学校,在20多个城市有团队,目前的订单超过了2000万,每天的使用次数超过了50万,用户量超过了200万。 正是在校园里有了一定体量之后,ofo才得到了更多的资金注入。与摩拜单车不同,ofo一开始选择了一个相对容易控制的校园市场,目前ofo的取得的成绩也是植根于校园市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ofo方面称自己目前已经实现了盈利。戴威对ofo算了一笔账,把成本、折旧以及运维费用全都计算进去,目前ofo每辆车大概能带来5-10元的收入。总体简单算下来,ofo的毛利大概在70-80%左右。 与摩拜单车等竞争对手相比,ofo有着较大优势。首先是大规模带来的规数据优势,根据ofo的数据,目前ofo平台的服务人次超过2000万次;其次是成本优势,因为ofo与摩拜单车的运营模式不同,ofo只是一个连接者;此外,按照目前滴滴投资ofo的意图来看,ofo未来做社会化运营将帮助滴滴解决短途载客问题,这种情况之下,未来ofo或将获得滴滴带来的用户优势。因此,ofo极有可能成为共享单车领域的独角兽。 圈钱,烧钱,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固有模式。 某种程度上讲,进入社会化运营才能真正检验ofo模式的可行度,因此ofo面临着不可避免的阻力。走出校园之后,ofo面临的首要竞争对手是摩拜单车,atv,摩拜单车目前也完成了四轮融资,投资者有腾讯和美团创始人王兴。而摩拜单车在社会化运营方面已经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ofo首先要解决如何实现后来者居上的问题。 摩拜单车遇到的问题主要有,网点密度不够导致有效供给不足,维护跟不上导致不好骑、取车还车手续不够便捷、支付结算不便利或者免费使用导致缺乏持续的投入保证整个系统的健康性等。另外,对于在校学生还好,但是对于已经买车的上班族来讲,共享单车本身就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对于试水社会化运营,ofo将共享单车的需求和人群划分成了三个等级:第一级是学校,继续在原来的阵地深耕,第二级是白领集中地或住宅区密集区域;第三级是网点,即采取校园运营的方式,将城市也划分成一块块不同的网格。 ofo这种模式,首先针对的是摩拜单车遇到的网点密度不够的问题,而ofo之所以采取更密集地进行网点划分制度,主要是因为小黄车与摩拜单车不同,其目前无法在App上直接查询附近的可用车辆。但另一种层面讲,ofo这种模式其实能够更好地控制市场。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