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始终在不停的制造话题与热点,它是高质量娱乐内容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打通生产、发行到终端消费,甚至是二次消费整体环节,产生明显的影院周边辐射效应。在电影院,一切都可以是内容,是娱乐,是话题。 2016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的脚步有所放缓(上半年收入246亿,同比增长22%),应该说是市场正在回归理性。毕竟,2015年的年度同比增幅高达50%,我们不可能奢望中国电影市场一直处在3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轨道之上。 3影院广告是激发年轻时尚人群消费的核心场景 与成熟饱和的北美电影市场相比(近5年来整体市场变化不大,无论是从票房还是观影人次规模上),中国电影市场近5年则保持年度30-50%的高速增长。尽管2016年上半年的增长未达到多数人的预期,但7.2亿的观影人次及同比增幅(29%)却相当可观,首次超越北美观影人次总规模,未来依旧前景开阔。 从平均票价分析来看,综合2015年的电影市场数据与世界银行公开数据,单一票价与人均收入比值,atv,中国大约是美国的5倍,可见中国居民看电影的消费支出比重远大于美国,中国人更愿意在看电影方面花费更多。 由此,电影平均票价可精准区分出一般消费人群与高消费力观影人群。也就是说,影院人群是映前广告投放品牌们所需要的精准目标消费群体——中国的主流观影人群是20-40岁中青年,绝大多数是拥有高教育背景的城市年轻时尚族群,品质消费倾向突出,高收入的同时具备高购买力。
在中国电影市场观影人次总规模已经超越北美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品牌看中了影院的场景传播特性和观影人群的高品质消费特质,大打感情牌、玩小清新、玩高大上、玩“特立独行”…无一不是为精准击中这群目标受众而定制的。 对于品牌营销而言,观影人群的消费特质和日益增长的消费基数,为其广告投放实现价值增加了无限可能性。面对这群以20-40岁为主的高价值人群,影院封闭式空间、无干扰、大银幕,震撼视听等,无疑成为最高效的优质精准传播场景。大银幕就是这样一个适合品牌与消费者感性沟通的媒体,通过品牌与受众的情感沟通,激发消费者的感性消费,达到品牌传播与塑造的目的。 4映前广告价值凸显,分众晶视“一家独大” 根据益普索2015年的《影院媒体基础研究报告》,90%的观影者会在影片播放前观看广告片。独有的视听震撼与无干扰舒适环境,加上广告本身的内容性,从而使得影院广告形成了最高可达70%的到达率与记忆度。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正在缩小与北美映前广告市场的营收差距。与北美成熟市相比,其GDP与电影票房的基数相对较大,影院映前广告的品类繁多且成熟,加上映前广告时长在30-40分钟,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其营收基数比中国高出比例较大。比如2014年北美票房总收入约为103亿美元,其映前广告的营收约为8亿美元,同比增长16%左右。 反观中国,国家政策规定映前广告的时长不能超过10分钟,这决定其媒体资源的稀缺性。不过,就是这短短的10分钟,在近几年产生的映前广告营收却在迅速增长——2015年全国影院映前广告总收入22.4亿元,预计2016年将超过30亿元,增幅有望达到35%左右。也就是说,中国10分钟产生的映前广告收入正在加快缩小与北美40分钟产生的收入差距。由此看来,中国映前广告的潜力仍有待开掘和提升,未来前景亦十分广阔。
诸如影院类的“封闭空间型”媒体,正在受到更多广告主的认同。今天广告市场步入结构性发展阶段、品牌选择趋于理性、广告市场整体低迷放缓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成为最主要的资讯模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人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信息,一方面使资讯方式和媒体消费时长日益转向移动端,但用户在移动端是有选择的,主要收看的是资讯内容,对广告往往选择性忽略,对品牌很难形成有效记忆,而另一方面由资讯过度,信息爆炸,选择太多令消费者注意力涣散,广告越来越被稀释,这使得电梯电视,电梯海报广告,影院映前广告等处在用户必经的封闭生活空间中的媒体,以其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在移动互联时代受到了更多广告主的认同。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