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罗振宇讲的东西可能没有《十万个为什么》编辑部那么认真,能组织那么多故事给孩子看。但他是作为一个真实的父亲,带着真实的教育孩子的目的,亲身亲力去做这个事儿。假设《十万个为什么》编辑部和罗胖,真实地教他们家的一对姐妹花,这两种课哪个吸引力大?罗振宇觉得可能自己这个产品反而会成,因为有跟随感。 罗振宇之所以把新平台起名“得到”,是因为2015年下半年网上流行一个新词“新技能GET”。GET就是得到的意思,得到或者占有新的信息和视野,是当代人的基本冲动。成长已经变成每个人的终身使命,而成长最关键的要义是跟着谁一起成长。因此,他强调内容提供方的产品迭代要人格化,要深刻认识到所有内容本质上都是为了社交——看电影、看小说是为了跟那里面的人获得一种接触;打游戏也是为了社交,跟一个虚拟的人较劲,在虚拟世界里获得自己的荣誉感。
“得到”的启示 罗振宇曾认真思考,“得到”的重点是做品牌还是做产品?答案是要放在产品这一头。每一个生产内容的老师,都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自由发挥,“得到”团队会利用自身经验帮助他定义产品,持续改进内容,比如一起探讨“雪枫音乐会”的最佳形式(只欣赏大师创作的乐章中最华彩的部分,并加以解读),在几十个版本的样稿中一起优中选优。 罗振宇作为老板,不只是和内容生产方谈合作条件,还会在百忙之中参与产品的讨论,关注很多细节问题。比如我最近在为“得到”平台准备“刘润5分钟商业院”专栏,就多次收到他的宝贵意见,在“痛苦”的折磨中,产品得以持续优化。罗振宇对产品的分寸感、尺度拿捏以及对产品品质发自内心的重视,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罗振宇在内部会议中强调,“得到”对标的是以一个SKU通吃全球华人的传统企业“老干妈”——货好什么都好。 现在很多人谈互联网转型,谈的是产品外部的营销、运营模式。这一套方法“得到”团队天然就会,因此不需要这门课,他们现在恰恰倒过来补产品的课,真正转型的是产品内容的问题。今天因为互联网带来极大的传播性,真正的好产品可以一家通吃。每一个领域,只会出现一两个高手来拿走整块蛋糕。比如人们花一段时间听音乐,明明有更好的,为什么要听次的?因此钢琴领域就一个郎朗和一个李云迪,小提琴领域也就一个吕思清。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这个现象,头部资源几乎独占市场,很难呈现纵深——理论上全世界只需要一个讲会计学讲得最牛的老师,所有学生看他的教学视频就行了。因此罗振宇坚信只有头部有机会,他正在凭借以往的资金储备积极抢占头部资源。 我问罗振宇,如果在知识服务市场里,有个大机构也去寻找头部资源,但是免费来干这件事情,然后找了另外的赢利方法,这样会不会对“得到”产生一些冲击? 罗振宇认为,“得到”是在这种类型的免费产品出现之后做的,恰恰是“得到”在冲击它们。高品质的免费演讲如慕课、TED等做得很好,而且市场也给了它们足够的时间往前奔跑,寻找商业模式,但是都没找到。大家看到那条路走不通,因为注意力有限是做内容的一个诅咒。当可汗学院光数学就累积了几千堂课的时候,学生看不了这么多,免费内容仍然形成一座大山,导致大家时间不够用,把用户压在山底下。 免费意味着它们不可能组织纵深化的内容,因为那意味着成本的增加。互联网的第一代内容神话是维基百科,维基百科是大家免费生产,形成上千万的词条,但是它没法做纵深运营,因为纵深运营全是苦活、脏活、累活、重活,都需要大量的成本。 “得到”做付费产品,有了收入,才能支付大量的运营成本,因为怎样专业地做产品,怎样反复定义,怎样不断升级内容,怎样做推广,应该办什么活动,这些都需要专人去思考和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一点一点洞察用户的心态,给他们提供切实的、符合需求的服务。 打磨精品,抢占头部,不做免费做纵深,听完罗振宇的这些心得,最后我问他对广大企业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在如何利用互联网这点上,罗振宇的建议只有一个:不要想着做一般产品,一定要成为No.1。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