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平台的产品现在统一定价199元/年,核算到每天也就5毛多钱。用户每天用5毛多钱就可以雇佣一个顶级知识分子,在某个领域为自己提供服务。 第四个特征,必须针对用户不懂但想懂的事来提供知识服务。皇上的目的并不是跟学问大的人漫无边际地学,皇帝要接受的教育是有范围的,比如十三经。在经筵上,那些顶级的大儒就是一个厨子,十三经就是筵席上的一道道菜肴。
“得到”平台就是围绕这四个特征来打造产品,因此这些产品生来就是个四不像。它们具有这个时代的出版属性、传媒属性,更具有这个时代的教育属性。 能力平移 很多人问罗振宇,你怎么跟内容方合作?答案很简单,把打造罗辑思维的能力平移给他们。 罗辑思维既有免费的每天60秒的语音和每周50分钟的视频,还有收费的图书、“得到”上的收费产品,以及最贵的跨年演讲。围绕罗胖这个人格、IP,罗辑思维已经把从免费产品到标志性产品的纵深做出来了。因此他们知道整个逻辑,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干这个事的分寸、尺度应该是怎样的。 根据罗辑思维的经验,再往下发展,除了四大特征,“得到”的这些产品还要完成人格维度的升级。名师一定有他的个性和趣味,真正感召人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信息本身。罗振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做交易决策有个基础逻辑,就是人是入口,而不是流量作为入口。就像我们买车,买电脑,总会咨询身边懂车、懂电脑的人的意见,这些人的信用比多少广告都管用。付费的前提是人格化,我们会对一个人产生快速的信任,不再轻易对一个品牌、一个名词产生信任。 人格化之后再往上迭代,会衍生出很多商业模式,比如:和菜头开始在他的“得到”号里卖松茸;王煜全在他的社群中招募前哨团,帮助他提供层次更丰富的产业前沿观察;以后刘雪枫可能会卖音响,卖音乐会门票??总之,是要给每一个内容生产方打造一个产品体系,而不只是一款199元的内容产品。比如说,刘雪枫产品体系的皇冠明珠应该是雪枫音乐节,真正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一个盛会。过去这种皇冠上的明珠,基本上都是由国家大剧院或文化部这样的权威机构来赋权。但是这个时代用一个人去定义一个盛会,已经成为可能。 可以说“得到”在商业上就是罗辑思维的并列,并列出一些人格,把罗辑思维过去三年运作的经验和思考复制过去。 比如“得到”的文章都会配上音频,这是基于罗振宇对中国中产阶级的一个判断。很多人以为这次的消费升级是把更高品质的东西卖给中产阶级,其实错了。中产阶级已经买不动东西了,高企的房价以及正在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导致中产阶级越来越不想买东西。你把一盒月饼包装成花,他也不买,买不动了,空间越来越成为人的负担。新一轮的开发其实是开发时间。音频是一个最好的切入点,你总得做家务吧,你总得健身散步吧,你总有上下班通勤的时候吧,你总有闭目养神想听点东西的时候吧,你总有打会儿游戏但是脑子还想进点知识的时候吧,这些时刻不适合独占时间的阅读,但适合平行时间的音频。 用户付费到底在买什么? 思考 以上讨论都是从内容方角度出发的,我们再从用户角度看看知识付费的逻辑。“得到”平台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吸引了40多万付费用户,其中约有一半跟罗辑思维的150万购买用户是重叠的,还有一半是新用户。 罗振宇认为,除了上面所说的“得到”产品的特征和功能(省时间),用户付钱还为了“跟随的成长体验”。他最早规划“得到”这个付费内容平台,是从自身需要出发的。2年前,将要当父亲的罗振宇在想,等自己的孩子成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作为父亲,应该给他们开一个二三十分钟的小课,用那个年龄的孩子能够听懂的方式,每天晚上给他们讲讲人类的知识存量,比如一个历史人物,或是一个学科概念。当时罗振宇想到:这是不是个内容产品?那些没空教孩子或者觉得自己教孩子没有我好的人,可以每个月付100块钱,让他们的孩子跟我的孩子听一样的课,我把自己的课进行分发就是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