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液晶仪表需要掌握很多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汽车 CAN/LIN 总线、OpenGL 3D 渲染技术。传统仪表的单片机是不需要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的,它只负责 CAN/LIN 总线的数据交互,鉴于单片机的运算能力比较低,OpenGL 3D 渲染技术也是无法实现的。 全液晶仪表上所呈现的每一个像素,都是由 OpenGL 引擎实时渲染出来---尽管最终画面是 2D 的。可以说,高端嵌入式领域本身就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领域,开发一个完整、安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是一个难度很高的任务。 而汽车领域对电子产品的稳定性、实时性等要求极其严苛,其对产品的测试、生产、质检流程也是传统消费级电子制造商所不敢想象的。 比如说环境温度,汽车级电子产品要求环境温度在-40℃~85℃之间都能很好地工作,而消费级的 LCD 屏幕,大约-20℃就罢工了。 我亲眼见过后装车载导航的屏幕在阳光下暴晒一小时后屏幕变白,要开着空调吹 20 分钟后才能恢复正常---相信这块屏是工业级、甚至有可能是消费级的。 再比如说系统稳定,系统长时间的运转,不能有迟滞、死机等异常,那么采用什么样的系统架构、中间件、3D 引擎才是合理、安全呢? 在业内,有两个规范 CMMI 3 和 TS-16949,这两个标准本身就是很严格的,如果不遵循着两个标准做,很可能会面临一些不可预知的产品风险。完全跟着这两个标准走的话,会让公司为流程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得到的将会是一个稳定、可信的产品。 不少消费级电子产品设计公司在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前,天真地认为「应该和以前差不多」,在深入研发、测试、量产后才发觉,汽车电子产品与消费电子产品有太大的差异。 在当前的业界,传统仪表厂商所掌握的技术不足以完全掌控全液晶仪表,而传统嵌入式领域的厂商却又没有太多的汽车工业知识。以上这些条件结合在一起,整个产品就变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如何保障保证液晶仪表稳定安全 说到安全问题,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液晶仪表会会怎么来保证稳定安全?如出现故障,会有怎样的预防措施保证行驶安全?环境适应性 (如低温) 及响应时间问题如何解决? 系统的稳定性由两方面决定:硬件、软件。 硬件上,从设计伊始,就要考虑散热、振动、高低温、电磁干扰等因素。同时,所有的来料都必须是汽车级的,这个级别的材料比我们日常所见的消费级材料贵 2-5 倍,但是对环境的适应性更为强悍。 汽车在夏天长时间暴晒后,驾驶舱温度很可能达到 60℃甚至更高。工业结构设计是散热的第一重保障,良好的结构能保证系统得到最大程度的散热。我们在各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结构上散热的经验。通过专业的模拟软件,对系统做热分析,并针对热分析的结果设计相应的散热方案。 注意:这里所说的「结构」不仅是外壳类结构,还包括 PCB 板上元器件的摆放位置。应用了这种从根源处散热的产品,才能真正应付各种高温环境。 另外,车规级的元器件、液晶屏这时候是最发挥功力的,长时间的高温对于车规级物料来说不是事。刚才我提到的某后装导航屏幕白屏的问题,在车规级液晶屏上是见不到的。 有个定律:CPU 的发热量与时钟频率大约成正比。因此,在系统软件上,我们的液晶仪表自动根据负载动态调整 CPU 的频率,让 CPU 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情况下以最低的发热量运转。在 Linux 系统中,这样的技术叫做 DVFS(Dynamic voltage and frequency scaling),即「动态电压频率调整」。 比如说:在汽车未点火的时候,仪表的指针不会转动,这时候系统的负载很小,CPU 可以工作在 200MHZ 的频率下,而汽车一旦发动,CPU 可以在 10-20 个毫秒的时间内快速切换到 400MHz 甚至更高的频率,以保证系统的流畅度。 除了来料,加工环节也与消费类电子有不小的差异,因为工艺上的些许差异很可能会导致产品的稳定性变差。以液晶屏为例,消费级的液晶屏无需考虑高低温环境,而车规级的液晶屏需要考虑-40℃~85℃的工况,低温时不能出现残影、响应迟缓,高温时不能白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