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投资人 张璐 去年末今年初,“风口论”的温度骤降,关于“资本寒冬”和“科技泡沫”的讨论,又逐渐多了起来。日前,国内某著名风投在参加一个论坛时公开表示,“国内创业公司的估值比房地产还贵。”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背后的原因是“钱多,人傻,政策偏。钱越来越多,赚钱的越来越少。” 那么远在大洋彼岸的硅谷,风险投资人们怎样看创业公司的估值和市场的泡沫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在硅谷从事风险投资多年的张璐女士。 提到“国内创业公司的估值比房地产还贵”的说法,张璐直截了当地说,“这个我同意。” 虽然目前国内的科技创业的确存在泡沫,但是在张璐看来,科技创业某种程度上需要“泡沫”。她用硅谷的科技创投业举例举例,“经常有人说硅谷有泡沫,其实硅谷就是一个‘泡沫经济’,atv,但是这个泡沫经济是有规律的,在可控范围之内的。” 这可能就是硅谷的领先之处,存在这样一种市场化周期的正常调整。“因为只有这种有规律的泡沫经济的起伏存在,投资者才有机会赚钱。”她说。 不断打破垄断的硅谷 硅谷在这样一个经济周期中循环,也通过这种市场的起伏和调整,不断地打破旧有的格局。 “很多新公司出来都宣传他们在做一个颠覆的 (disruptive) 的东西。那有些颠覆式的产品或者技术也会受到市场的追捧,这种市场热度达到一个点后,就会有机会破旧立新”张璐说,“这时候就有机会去打破现有的大公司的市场垄断。” 硅谷在不断制造泡沫,也在不断吹捧泡沫,正是靠这种“泡沫经济”,大卫才能打败歌利亚,旧有的利益格局才会被打破,新的巨头才会兴起。这种市场的规律和创新的文化,在硅谷深入人心。这也是为什么每一次创新的浪潮都在硅谷发生,在硅谷,从来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做到长期垄断的地位。 “相比之下,逃离硅谷的公司就没有太多的危机挑战,”张璐这样说,“比如微软在西雅图就活得很舒服。微软最近的很多收购行为,背后的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和互联网脱节了,需要寻求快速的切入点。” 在硅谷的科技创新潮流面前,没有一家科技巨头能够高枕无忧,而即便是作为监管方的美国政府部门,也不能反其道而行。 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美国政客 就在上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匹兹堡邮报》撰文,宣布推出监管无人驾驶汽车上路测试的指导意见。在谈到这则新闻时,直播,张璐坦诚表示“美国的政策导向不是很有用,号召力不强即便是总统奥巴马呼吁什么,效果也有限。” 尽管政府部门会时常发出号召,但是事实表明,在这方面,政府的能力有限。张璐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加州一直想把州首府 Sacramento 打造成一个另一个创新中心,一个新兴的硅谷,但是多年来并没有什么起色。在科技公司看来,遥远的 Sacramento 虽然成本更低,但是硅谷的人才资源更丰富。权衡之下,宁可贵一点,是要选择硅谷。 另一方面,政府并没有能力给出太多的政策优惠。而这些有限的政策吸引和优惠对科技公司来说,吸引力不大。 “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的能力和中国比是小巫见大巫。”张璐说。 在硅谷,政府对于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也并没有特别强的引导力。在硅谷研发无人驾驶技术多年之后,奥巴马才公开撰文支持无人驾驶,落后技术趋势许久。张璐认为,奥巴马现在的表态,和美国政府在 LGBT 的议题上的表态,是一个道理。这些科技公司在推动的趋势,政府也很难反对,更多的是顺应大势。 对于美国的政客来说,首要任务是创造当地的就业机会,繁荣经济。所以很多时候,政客实际上在迎合科技公司的走向,为的是能够让科技公司帮助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近一段时间的政策,比如延长男性员工的产假时间,还有一些其他平权的政策,以及奥巴马不久前宣布要发放创业签证,这些措施都是在帮助科技创业的新公司。”她这样说道,“美国这边不是说你要做什么来讨好我,而是反过来政府也要去服务科技公司。” “大家都尊重市场的规律,知道市场是不可逆的。”张璐说,“在硅谷,还是企业家和科技创新驱动力的话语权比较强。” 拥有强大话语权的科技公司,作为一种权力体系的存在,以硅谷为核心,影响和改变着整个美国甚至是人类社会。 正在成为规则制定者的科技公司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