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报道,今日头条首先将会给京东专门开设一个一级购物入口“京东特卖”,同样的频道今日头条自己也曾做过,但电商过重的供应链、物流和运营则让这家技术见长、工程师文化浓厚的公司选择了和电商能力首屈一指的京东合作。 此外,今日头条将帮助京东和京东平台上的商家在今日头条上进行基于个性化数据的推荐广告投放,同时也会通过导购、分佣等方式,扶持帮助头条号进行内容的电商变现。 这是一场皆大欢喜的合作。对于京东而言,获取了一个5.5亿用户的巨大流量入口,对其已有的1.88亿年度累计活跃用户则是一个补充;同时,京东也在内容和社交两大流量入口都和该领域的第一名达成战略合作,竞争的壁垒进一步提高,规模效应更加明显。 而对于头条来说,与京东的合作补上了头条生态中电商变现这最后一环,形成了头条号生产内容,今日头条App阅读内容,广告、电商变现的完整商业闭环。作为内容资讯型产品,如今的头条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内容生态,atv,而有更多的收入,则意味着可以不断地去做投放获取新用户,从而进一步增强其规模效应和广告议价能力。当然更关键这也让今日头条在与阿里UC头条,甚至是腾讯系的腾讯新闻和天天快报的竞争中更有底气,使得尚未上市的头条在资本市场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JTT VS AWU,移动电商开辟新战场 《移动社交电商发展专题研究》曾指出,2015年,移动端网购网民增速超过40% ,而整个中国移动电商销售市场规模同样也在迅猛增长,但在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持续迁移的过程中,电商购物场景却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京东+今日头条+腾讯,阿里巴巴+UC+微博,左手内容,右手社交,同样的布局似曾相识。2013年4月,阿里以5.86亿美元入股微博。 2014年6月,阿里宣布全资收购UC,总估值据传超过60亿美元。同样也是先获取社交网络的流量入口,后敲定内容入口。两大电商巨头在探索移动电商多重化变现路径时殊途同归的走上了同样一条路。 阿里巴巴同微博的合作,帮助当时深陷变现泥潭的微博获得了淘宝广告这一稳定的变现方式,这最终让微博拥有足够的时间去成功下沉和引发网红热潮,而网红经济的到来最终带来了淘宝和微博的双赢。京东和腾讯的合作,则让京东获得了微信和手Q两大超级流量用户入口,并成功使京东得以迅速在移动端普及,成功触达了原先难以覆盖的三四线用户。 而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巴巴,在尝到社交和电商结合带来的好处之后,则同时将目标放向了内容。不久前的8月,UC将自己从浏览器定位到了“大数据新型媒体平台”,并推出独立的UC头条,帮助阿里站住内容分发这一内容入口,以期将内容和电商打通。而随着京东和头条的合作,京东+头条的阵营也同样形成,其目的也不言而喻。 但是有趣的是,同时成为京东战略合作伙伴的腾讯和今日头条却是死对头,从腾讯内部喊话灭掉今日头条到上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腾讯收购今日头条被打脸,都说明两家公司针锋相对的竞争态势,但是他们却在京东的合作体系内相安无事的同时担任了流量大护法的角色,不仅让人深思。 其实,主要原因就是阿里推出的UC头条是今日头条更加痛恨的对手(UC头条与今日头条不论从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甚至UI设计上都几乎一模一样)。一个值得注意的合作细节,此次的京条计划技术基础基于“京东开普勒”, 这个项目可以用户不一定要登录京东,就可以在使用移动互联网上各种App的时享受到京东购物的体验,也即京东不要求从今日头条跳转出去,用户可以直接在今日头条的生态中完成交易,这让今日头条得以留存大量消费行为数据,补足其数据生态所缺失的一环。而这或许是为何今日头条选择京东而不是阿里巴巴的原因所在。 无论是阿里UC头条还是京条计划,如果仅仅是在内容推荐引擎的Feed流里增加广告,给电商平台导流,那么这可能不会给市场带来太大变数。双方未来的较量将在于如何把电商广告植入到内容之中,也就是形成一种新型的原生广告模式。而这则可能需要平台和数量庞大的内容创作者之间的通力合作,这将会是一场长期的较量。 但对于仍然希望在电商这块大蛋糕上分一杯的创业公司们而言,可能这并不是一件好事。随着流量入口进一步的寡头化,创业公司依靠某个特定场景或内容获得用户,在到达一个天花板之后,将很难找到进一步扩大规模的机会,电商领域想再出现一家百亿公司的可能性变得更小。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