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靠生态优势,以及米粉们对小米一站式服务的执着?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对于小米系的硬件和产品链的自信,可能需要打折了。米筹金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BAT,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们相继进军互联网金融后,小米也坐不住了。米筹金服互联网股权投融资平台于9月26日上线。 在此之前,小米在互金领域的动作已经不少。2014年9月,小米及顺为资本领投P2P平台积木盒子B轮融资;2015年7月,小米成立了小米金融,涉足互联网理财等领域;2016年1月,小米完成了对第三方支付机构捷付睿通的收购,同月与银联合作推出了小米支付MI Pay;2016年6月,小米宣布联合新希望集团设立的新希望银行获批。加上刚刚成立的米筹金服,从之前的投资互金企业,到自建支付渠道、征信体系,然后拿牌照成立银行,自建理财平台,小米是想要在互金领域大干一场了。 按照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的说法,米筹金服初期将协同共享小米科技等方面的创业创新资源,为创业公司提供投融资对接服务。但小米在互金领域的野心不止于此,米筹金服未来将向其他互联网金融领域拓展,目标是综合型互联网金融平台。 在笔者看来,米筹金服从互联网股权投融资平台起步,先做垂直化的互联网金融,结合小米在投资领域的优势,针对性的扶持产业发展,形成互惠互利,的确是一个比较容易讲通的故事,但要完成小米对米筹金服的期待,还要迈过这几个坎。 第一坎:小米生态是否适合发展互联网金融平台。 不管是从公司名称还是小米切入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在业内人士看来,小米都有想和蚂蚁金服对标的野心。但是,对于小米的米筹金服来说,在挑战行业大佬之前,首先面临的仍然是挑战自我。业内不少人都在为小米推进金融业务捏一把汗,认为小米的生态其实并不是互联网金融的沃土。 金融业务离不开商务环境和交易生态的支持,消费金融和其C端业务有着天然的协同性和互补性,在初期的获客成本有着很大的优势。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阿里的蚂蚁金服还是京东、百度的互联网金融体系,架构的基础都是他们各自旗下的电商或者O2O等消费业务,从支付金融转向泛消费金融。但即使是京东和百度这种具有交易生态,用户体量也很庞大的体系,在推进用户使用它的金融业务时也经历了不少曲折,更不用说基本没有交易基础的,优势都以来硬件的小米了。 虽然小米自建闭环生态多年,但是小米通过它生态中最重要的手机产品累积的用户量只有2亿不到。即使在手机系统更新时,强制性可以更新安装小米的金融APP,在没有强交易环境的体系里面,有多少用户真的会去启用并且验证绑卡进行交易,这是个问题。 而且目前米筹金服的定位是互联网股权投融资平台,有能力并且有这样的理念,会去为自己的资产里面配置互联网企业优质股权的用户,都是高净值的用户,这样的用户在小米将近两亿的用户中占比有多少?相信数据并不会很好看。 第二坎:米筹金服初期的创业企业投融资对接服务,投资风险系数,如何保障用户的投资者权益? 在米筹金服的不少报道文章中,都出现了对于小米做投融资对接平台的优势描述,认为除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融资对接服务外,atv,米筹金服还将依托小米科技在智能硬件、智能家居等领域供应链、生态链当中的优势资源,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支持,完善其供应链、生态链系统,助力创业创新企业达成指数级成长。看到这样的宣传,站在创业企业的角度,米筹金服这个平台既可以搞定融资,又可以得到钱之外的产业链和资源支持,非常棒。 但是对于环节中的另一方,投资者来说呢?虽然米筹金服的官网目前还不能打开登陆,但是从目前已有的采访报道中,可以看到,在资金方的来源上,小米锁定的是高净值人群,帮助他们找到好的项目进行更好的资产投资配置。但是小米手机和硬件体系服务的对象,其实并不是国内的高净值人群。如果按照大部分小米产品用户的消费能力来看,能够对创业公司股权进行投资,要走的路子就绕不开股权众筹。 而股权众筹的模式的弊端,相信已经有很多媒体都报道过了。机构风投会向大量的项目进行投资,即使大部分的项目投资失败,但只要其中少数成功就可以收获很高的盈余。但是众筹模式下的投资者,基本都没有能力投大量的项目,在创业领域这个高风险的行业,一两个项目干砸的可能性太高,如果投资的少数项目都没有成功,基本就是血本无归,风险太高。而小米生态中的大部分用户,对于投资的期许其实更多的还是稳定性的收入。抗风险能力还不是特别的强。如何在吸引投资让平台盈利和保障用户的权益之间达到平衡,米筹金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坎:如何和已经提前进入战场布局的BAT对手们竞争。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